书架
中国哲学简史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7章 韩非和法家(2)[第1页/共3页]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关于这一点,韩非写道:“夫贤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显学》)

儒家主张,管理百姓该当以礼以德,不该当以法以刑。他们对峙传统的治道,却不熟谙当初实施此道的环境已经变了。在这个方面,儒家是保守的。在另一方面,儒家同时又是反动的,在他们的看法里反应了期间的窜改。传统上只按出身、财产分别的阶层辨别,儒家不再对峙了。当然,孔子、孟子还持续讲君子与小人的辨别。但是在他们看来,这类辨别在于小我的品德程度,没有需求按照本来的阶层不同了。

治国之道

儒家的看法是抱负主义的,法家的看法是实际主义的。正因为这个原因,以是在中国汗青上,儒家老是指责法家卑鄙、粗暴,法家老是指责儒家陈腐、空谈。

本章一开端就指出,在初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以礼治贵族,以刑治布衣。以是,儒家要求不但治贵族以礼,并且治布衣也该当以礼而不以刑,这实际上是要求以更高的行动标准用之于布衣。在这个意义上,儒家是反动的。

照法家如此说来,他们的治国之道真恰是即便是愚人也能把握。君主只需求把奖惩大权握在手里。如许停止统治,就是“有为而无不为”。

赏、罚,韩非叫做君主的“二柄”。二柄之以是有效,是因为人道趋利而避害。韩非说:“凡治天下,必因情面。情面者,有好恶,故奖惩可用。奖惩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韩非子・八经》)

为了适应新的政治情势,法家提出了新的治国之道,如上所述,他们自发得是立于不败之地的。照他们所说,第一个需求的步调是立法。韩非写道:“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难三》)通过这些法,奉告百姓,甚么应当做,甚么不该该做,法一经公布,君主就必须明察百姓的行动。因为他有势,能够奖惩违法的人,夸奖守法的人。如许办,就能够胜利地统治百姓,非论有多少百姓都行。

这里或许要问,君主如何晓得哪小我最合适某个职务呢?法家的答复是,也是用术就能晓得。韩非说:“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韩非子・二柄》)照如许来措置几个实际的例子,只要君主奖惩严明,不称职的人就再也不敢任职了,即便送给他也不敢要。如许,统统不称职的人就都淘汰了,只剩下称职的人担负当局职务。

“实”,法家是指担负当局职务的人;“名”,是这些人的头衔。这些头衔指明,担负各职务的人该当符合抱负地做到甚么事。以是“循名而责实”,就是责成担负必然职务的人,做到该职务该当符合抱负地做到的统统。君主的任务是,把某个特别的名加于某个特别的人,也就是把必然的职务授予必然的人。这个职务的服从,早已由法规定了,也由其名指了然。以是君主不需求,也不该该为他用甚么体例完成任务操心;只要任务完成了,完成得好就行。任务完成得好,君主就夸奖他;不然奖惩他。如此罢了。

至于君主“用天下”的详细法度,这一段里说:“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品德次之;品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奖惩次之;奖惩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此之谓承平,治之至也。”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

相关阅读: 大明风流    相师出山    玄空风水师    消失的读者    魔兽之英雄时代    八十年代逆袭女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