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2)[第1页/共3页]
“然即都城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必曰:天下之利也。姑尝本原若众利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爱人、利人生。分名乎天下爱人而利人者,别与?兼与?即必曰:兼也。然即之交兼者,果生天下之大利者与?是故子墨子曰:兼是也。”
“非人者必有以易之。……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别。然即兼之能够易别之故何也?曰:藉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夫谁独举其国以攻人之国者哉?为彼者犹为己也。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谁独举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为彼犹为己也。为人之家,若为其家,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为彼犹为己也。
如许,就只能够存在一义。义,墨子以为就是“交相兼”,不义就是“交相别”。这也就是独一的是非标准。通过诉诸这类政治制裁,连络他的宗教制裁,墨子但愿,能够使天下统统人都实施他的兼爱之道。
在另一篇中,墨子又说:“古者上帝鬼神之扶植都城、立正长也,非高其爵、厚其禄、繁华佚而错之也,将觉得万民兴利、除害、富贫、众寡、安危、治乱也。”(《墨子・尚同中》)照这个说法,国度和国君又都是通过天帝的意志设立的了。
墨子的答复是,人们接管如许的权威,并不是因为他们选中了它,而是因为他们无可挑选。照他所说,在建立有构造的国度之前,人们糊口在如汤玛斯・霍布士所说的“天然状况”当中。在这个时候“盖其语曰天下之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夫明乎天下之以是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觉得天子。”(《墨子・尚同上》)如此说来,国君最后是由群众意志设立的,是为了把他们从无当局状况中挽救出来。
如是墨子论证出,国度必须是极权主义的,国君的权威必须是绝对的。这是他的国度发源学说的必定结论。因为国度的设立,有其明白的目标,就是结束混乱,混乱的存在则是因为“天下之人异义”。是以国度的底子职能是“一同国之义”(均见《墨子・尚同上》)。一国以内,只能有一义存在,这一义必须是国度本身肯定的一义。别的义都是不能容忍的,因为如果存在别的义,人们很快就会返回到“天然状况”,除了天下大乱,一无统统。在这类政治学说里,我们也能够看出,墨子生长了侠的职业品德,那是非常夸大个人内的从命和规律的。它无疑也反应了墨子期间的混乱政治局面,使得很多人神驰一其中心集权的政权,哪怕是一个独裁独裁的也好。
一样在墨家的观点中也没有实际的冲突。因为墨子要证明鬼神存在,本来是为了给他的兼爱学说设立宗教的制裁,并不是对于超天然的实体有任何真正的兴趣。以是他把天下大乱归咎于“迷惑鬼神之有与无之别,不明乎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并且接着问道:“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墨子・明鬼下》)以是他的“天志”、“明鬼”之说都不过是引诱人们信赖:实施兼爱则受赏,不实施兼爱则受罚。在民气当中有如许的一种信奉或许是有效的,是以墨子需求它。“节用”、“节葬”也是有效的,是以墨子也需求它。从墨子的极度功利主义观点看来,需求这两种东西是毫不冲突的,因为二者都是有效的。
有一个墨子的故事与此有关,很有兴趣。故事说:“子墨子有疾,跌鼻进而问曰:先生以鬼神为明,能为祸福,为善者赏之,为不善者罚之。今先生贤人也,何故有疾?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鬼神不明知乎?子墨子曰:虽使我有病,鬼神何遽不明?人之所得于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劳苦。百门而闭一门焉,则盗何遽无从入?”(《墨子・公盂》)如果用当代逻辑的术语,墨子能够说,鬼神的奖惩是一小我有病的充沛启事,而不是需求启事。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