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曾国藩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五 郭嵩焘剖析利害,密谋对策,促使曾国藩墨绖出山[第2页/共9页]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筠仙,此话怎讲?"

畴昔在京中仕进,从奏章、塘报,以及亲朋的信函中,曾国藩晓得国势已废弛。此次出京南下,从直隶到山东,从苏北到淮南,所到之处皆哀鸿遍野,饿殍盈路,满目疮痍,惨不忍睹。各种局势都使他感到国度正处在民气浮动、危急四伏的时候。曾国藩多次在内心感喟:没有想到国势竟坏到这般境地!被承平军俘虏的那半天,他亲眼看到长毛军容整齐,战役力强,军中亦不乏人才。特别是那晚要他誊抄的布告,以民族大义鼓励汉人起来光复国土一节,更是甚合汉人之心。看来洪杨非等闲之辈。莫非天心真的已厌倦爱新觉罗氏,要改朝换代了么?本身受皇恩深重,理应匡扶皇室。但天心既厌,人力岂能窜改得了!大厦将倾,一木难支。皇上的江山,能保得住吗?

曾国藩想,这是不是镜海先生密荐的成果呢?陈敷前脚走,上谕后脚便跟来了,莫非真的就如这个江右隐士所预言的:后半生将要由此而入阁拜相、封侯赐爵?他紧闭房门,燃起一炷暗香,盘坐在床上。在袅袅卷烟中,他微闭双眼,如同老衲入定般,尘凡的统统都已远去,灵府深处一片澄静,思路格外埠清楚。这是他十年前跟从唐鉴读书,从唐先生那儿学来的诀窍。曾国藩治学不主流派,长于贯穿各家学派。唐鉴有一次奉告他:"最是'静'字工夫要紧,大程夫子是三代后贤人,亦是'静'字工夫;王文成亦是'静'字有工夫,以是他能不动心。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唐鉴的话指导了他。他想到老庄也主张"静",管子也主张"静",佛家也主张"静",看来这"静"字是贯穿各家学派的一根主线,恰是六合间最精微的底藴,以是各家学派都在这一点上建立本身的养性处世实际。办理国度也要如许,人们常奖饰治国贤臣都是"每逢大事有静气"的人物。心静下来,就能措置各种狼籍的军国大事。从当时起,他每天都要静坐一会,很多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体味和体例,便都在此中获得。特别在碰到严峻题目时,他更是不等闲作出决定,总要通过几番静思、几次衡量以后,才拿出一个主张来。为让氛围更宁馨些,还常常点上一支香。每见到这类环境,家人有再大的事也不打搅他。

乾清宫正殿。当年的太子奕詝、现在的年青皇上,端坐在宝座上。他即位已一年多了,改号咸丰。

曾氏攻讦咸丰天子一事,见之于其咸丰元年四月二十六日所上的《敬呈圣德三端防备流弊疏》。该奏疏攻讦咸丰天子办事件于噜苏而疏于弘远、徒尚文饰而不讲实效,厌薄恒俗而滋长骄贵等三大缺点。咸丰天子于此疏大为不快,几近通盘予以回绝。咸丰帝的态度,见之于他亲笔所写的朱批:"曾国藩条陈一折,朕详加批览,意在陈善非难,防备流弊,虽陈腐欠通,意尚可取。朕自即位以来,凡大小臣工章奏,于国计民生用人行政诸大端有所补裨者,无不立见实施,即敷陈理道无益身心者,均着置摆布,用备省览。其或窒碍难行,亦有驳斥者,亦有明白宣谕者,欲求献纳之实,非徒沽纳谏之名,岂遂以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

相关阅读: 五行御天    最强巅峰高手    (穿书)小配角    自杀三次以后    拜见仙尊    西游:重生孙悟空的孙子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