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注释[第1页/共8页]
[35]吕思勉先生《秦汉史》有云:“羽之一败涂地,非徒曹操所不及料,即孙权,亦一定能豫计其败若此之速也。”请参看。
[10]见《三国志·刘璋传》。
[13]见《后汉书·董卓传》。
[44]见《三国志·武帝纪》、《资治通鉴》卷六十三。
[12]请参看清人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借荆州之非》。
[5]见《三国志·袁绍传》、《后汉书·袁绍传》。
[11]见《后汉书》之《孝灵帝纪》、《窦武传》、《陈蕃传》。
[53]请参看田余庆《曹袁斗争和世家大族》。
[8]外戚与寺人的前五次斗争是:公元92年,汉和帝与寺人郑众同谋毁灭窦宪,窦宪他杀;公元121年,汉安帝与李闰共灭邓骘,邓骘他杀;公元125年,寺人孙程等十九人起兵拥立汉顺帝,阎显被杀;公元159年,汉桓帝与唐衡等共灭梁冀,梁冀他杀;公元168年,寺人曹节等五人共灭窦武,窦武兵败他杀,并被斩首示众。
[18]见《三国志·武帝纪》。
[14]见《三国志·马良传》及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关于马谡的结局,《三国志》记录不一。《诸葛亮传》称“戮谡以谢众”,《王平传》称“丞相亮既诛马谡”,《马良传》称“亮进无所据,退兵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向朗传》称“谡流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详请参看拙著《品三国》。
[3]见《后汉书·宦者传记·单超传》。
[37]见《三国志·鲍勋传》裴松之注引《魏书》。
[45]见《三国志·武帝纪》。
[5]请参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26]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考语称:“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规劝明也。”《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蜀记》则称:“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抱恨叹。”
[28]见《三国志·蒋济传》。
[26]以下对话均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43]见《三国志·先主传》。
[4]见诸葛亮《出师表》。
[33]孙坚旧部有:程普,右北平郡土垠县人;黄盖,零陵郡泉陵县人;韩当,辽西郡令支县人。孙策旧部有:周瑜,庐江郡舒县人;蒋钦,九江郡寿春县人;周泰,九江郡下蔡县人;陈武,庐江郡松滋县人。逃亡北士有:张昭,彭城国人;诸葛瑾,琅琊郡阳都县人;步骘,临淮郡淮阴县人;张纮,广陵郡人;严畯,彭城国人;是仪,北海国营陵县人。
[22]见《后汉书·蔡邕传》。
[20]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
[1]见《三国志》之《典韦传》、《郭嘉传》,及裴松之注引《傅子》。
[29]见《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下同。
[28]见《三国志·鲁肃传》。
[13]请参看《华阳国志·刘后主志》、王夫之《读通鉴论》。
[31]陈宫为曹操谋得兖州牧一事,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世语》。
[6]见《三国志·刘表传》。
[11]见《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
[40]见《三国志·文帝纪》。
[26]吕蒙事见《三国志·吕蒙传》。
[15]见《三国志》之《鲁肃传》、《吕蒙传》。
[8]诸葛亮厥后曾如许描述他当时的表情:“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拜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见《出师表》。
[48]关于许攸叛逃的启事,有三种说法。《三国志·武帝纪》称“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荀彧传》称“审配以许攸家犯警,收其妻、子,攸怒叛绍”;习凿齿《汉晋春秋》称袁绍不听许攸抄巷子前去许都挟制天子的建议,许攸怒而投奔曹操。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