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章 官治天下[第3页/共11页]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德行,看品德品格;

再反封建

牧,是很早就有的官名。尧舜期间有十二牧,实在是大部落的酋长,兼任部落联盟的职务。十二牧之上,另有四岳,实在是小联盟的盟主。厥后,牧,渐渐成为治民之官的称呼,叫牧夫、牧令、牧守、牧伯。

赵禹便说:老兄如何不守本分?抚心自问,被你弄得家破人亡的何止万千?现在人家告你,言之凿凿,只不过皇上不忍法办罢了,你又何必硬要辩白?

或许,这恰好申明郡县是中心的分支,也申明秦汉两代正视处所。汉宣帝就说,要包管处所上“政平讼理”,只能靠好的郡守。实际上郡官的职位不低。比如品秩,九卿“中二千石”(月谷一百八十斛),郡守“二千石”(月谷一百二十斛),郡尉“比二千石”(月谷一百斛),并且郡守和郡尉都是银印青绶,跟九卿和御史大夫一样。[11]

补郎的当然前程光亮,下一步就是郎补。补吏的也不必悲观沮丧,因为还能够通过察举、上计等体例由吏补官,只不过先得在郎署干一段时候。至于由郡守县令推举的孝廉,更是必然要先做郎中的。

家属共治也不可。共治,就不能独裁,而帝国事必然要走向独裁的,只不过需求时候。

那么,谁来办理农夫和兵士呢?

想当年郎署当中必然非常热烈。任子的官二代,赀补的富二代,乡里的穷秀才,郡县的词讼吏,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济济一堂。没错,汉武帝用人是不拘一格的,进入郎署的也不乏各种怪杰怪才。

换句话说,郎官实在不是官。

监察官员的职位很高贵,他们的法冠叫獬豸。獬豸(读如谢志)是一种神兽,见了犯警分子就会用角去顶。是以凡是严峻弹劾案,御史都要头戴獬豸冠,身穿内白外红的法袍,当着天子和百官的面在朝堂上宣读告状书。被弹劾的官员则必须当即站出来等候处罚,无一例外。

封建残存的完整肃除,要到隋唐。当时,三省六部制代替了三公九卿制,帝国中心才像模像样地有了当局。秦汉两代的构造窜改,则首要不在中心,而在处所。

公孙弘和张汤都是布衣出身,也都是文吏出身。是布衣就“非贵族”,是文吏就“专业化”。专业化和布衣化的偏向,都是反封建。不难假想,如果满朝都是张汤、公孙弘,贵族政治就必然会窜改成官僚政治。

赵禹是张汤的老同事。武帝朝那些苛严的律条,就是他和张汤一起制定的。武帝让赵禹审理此案,应当说既想查明本相,也有保全之心。

明显,这内里只要大司农(财务部部长)、大鸿胪(交际部部长)、廷尉(公安部部长)和中尉(都城卫戍司令),能够算是中心当局官员。其他,则都是天子的家臣:光禄勋是门房和侍卫队长,卫尉是近卫军司令,太仆是马车夫,太常、宗正和少府则是天子的大管家。

郎署,是帝国的干训班。

怜悯弱者,是好人;除暴安良,是好官;恶人本身做,施恩的事留给皇上,是忠臣。但是这个好人、清官、忠臣,同时也是冤案的制造者和恶法的炮制者。

为当事人办事。

文吏和文官,缺一不成。

因而,为官先为郎,便成为踏入宦途的捷径,也成为帝国的轨制安排:当选为郎叫郎选,由郎补官叫郎补。汉朝有很多名流和政要,都是郎选和郎补出身,比如权倾一时的大司顿时将军霍光,孔子的十二世孙孔安国。

苛吏张汤是他杀的。[1]

这是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的事。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

相关阅读: 废柴大小姐:邪王追妻    一不小心非人类    戏精魔术师    诡色缠身    国医大师    最强狂暴之卡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