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玉笛金声人依旧[第1页/共2页]
田冬儿细想哪样叫靠近?不由望着两支红烛,羞红了脸。
曲子都不甚难,学海又悟性极好,不一时竟和世人搭配的有模有样。
一览桑田千万顷,江山多娇似画屏。
陈学海听到这话,不由半晌不语。
恨北辽贪得无厌又犯边疆,
“柳先生,你师父?”陈学海想到那风轻云淡的老先生竟是梨园行的出身,又问:“那你也会唱?”
那些人瞧见新姑爷,也是一愣,不知他要干啥。
田冬儿眼睛瞪得溜圆。
“这是筹办唱大戏呀——”田冬儿笑了。
柳先生听得这把笛子,不由又向陈学海望一眼,手向袖中一摸,袖中是一方帕子,是那日从学海身上掉下来的,柳先生便收了去。这帕子所用的缎子初看平常,色彩也素净,但细看之下经纱和纬纱起码隔三根纱才交叉一次,竟是官方可贵一见的贡品“大云缎”。柳徒弟心中一惊,再看本日这少年心性天赋绝非常人。想想这虎头寨几十年风雨躲了多少灾害,此次即使是在灾害逃也是天命使然。只是不知冬儿这丫头可否逃过这射中的劫数?柳徒弟想一想本身那早夭的儿子十四,本来从小就看中了冬儿的意义。怎奈现现在十四吹惯的笛子却握在学海的手里,可见冥冥之间统统都有定命。台上旦角又唱了几句:
“噗嗤——”田冬儿笑出了声,“你当这里是韩城县,是西安城呀,就算去请,人家角儿也不敢来呀!”
陈学海便问:“那你们不是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吗?如何还会唱戏?!”
陈学海听明白了,唱的是穆桂英,看乐谱上写着“降龙木”三个字方才反应过来,是讲穆桂英和杨宗保的故事,可不正合明天的景儿?田冬儿便是那穆桂英,本身却真能做个杨宗保?说来也奇,这陕西方言提及来难明白,唱起来陈学海倒是听得清楚,只听那台上穆桂英又唱:
陈学海弥补道:“邓艾”。
陈家久居浙江,打小儿陈学海戏没少听,但这北地曲子倒是第一回。只见那曲子大多高亢婉转,大开大合,不似昆曲讲究空灵蕴动之美,便感觉过于呱噪,听不惯。又听得这些曲子拉来奏去,都依着那梆子的点子走,听到韵律承转之处,便点头:“这里该上笛子!”
有多少父老乡亲背井离乡似哀鸣。
田冬儿便说:“笛子现成的,可再没十四叔那技术了。”
陈学海顿了顿持续道:“你也不成沾半点酒气,若不然——不得靠近。”学海说完头也不回冲了出去。
书史兵策懒读诵,下山打猎抒气度。
“这是——?”学海迷惑。
场子俄然欢声雷动,想是有人上了场,世人一声喊“好!”声音雷动,倒把学海吓了一跳。
“不奉告你——”田冬儿又是一副小女儿的神态。
院子里的乐器声却又变了,不再是乱乱一团,而是开端一板一眼地合奏,想来乐手们都已筹办好了,奏奏幕前曲,尝尝曲牌。
台上唱词更减轻烈,台后曲子激昂悲越,这秦腔与其他戏分歧,演唱全用真嗓。初听时难受,但曲中的忧愁苍茫,千古悲怆却针扎火烧般地印在民气上。满清入关虽已多年,但官方反清复明之声不断。陈家地处江南,常听白叟说那嘉定三屠扬州旬日就如在面前。更因为杭州本是南宋都城,更是北人南迁而来。虽说“暖风熏得游人醉”,但汉室江山的秘闻却也揉在那湖光山色之间。更有幼时玩耍的风波亭、岳庙,陪着一首“满江红”也曾湿了幼年学海的眼。现在听得这悲越秦腔唱的民气如银瓶炸裂,不觉表情一合,笛声也如有了灵魂,模糊然竟主导着鼓乐,与那唱词合的是天衣无缝,令听者心动神摇。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