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上篇 作咸》译文[第2页/共5页]
一法:高堰地,潮波不没者,地可种盐。种户各有区画经界,不相侵越。度诘朝①无雨,则本日广布稻麦稿灰及芦茅灰寸许于地上,压使平匀。明晨露气冲腾,则其下盐茅②勃发,日中晴霁,灰、盐一并扫起淋煎。
海水盐
池盐
凡淋煎法,掘坑二个,一浅一深。浅者尺许,以竹木架芦席于上,将扫来盐料(非论有灰无灰,淋法皆同),铺于席上。四围隆起作一堤垱形③,中以海水灌淋,渗下浅坑中。深者深七八尺,受浅坑所淋之汁,然后入锅煎炼。
【原文】
④长縆(ɡēnɡ):长绳。
盐碰到水后就会溶解,碰到风后就会流盐卤,碰上火却愈发坚固。储藏盐不必用堆栈。盐的特性是怕风吹但不怕地湿,只要在地上铺三寸来厚的稻草秆,任凭阵势低湿也没有甚么波折的。如果四周再用砖砌上,裂缝用泥封堵上,上面盖上一尺多厚的茅草,如许即便安排一百年也不会产生变质。
②海井交穷:海盐、井盐都没有。
①天有五气,是生五味:按中国当代“五行说”,东方木,味酸;南边火,味苦;西方金,味辛;北方水,味咸;中心土,味甘。见《尚书.洪范》及《礼记.月令》。
【原文】
②留底不去:此长竹的最后一节不凿透。
井盐
宋子曰:天有五气,是生五味①。润下作咸,王访箕子而首闻其义焉②。口之于味也,酸楚甘苦经年绝一无恙③。独食盐禁戒旬日,则缚鸡胜匹④,倦怠恹然。难道“天平生水”⑤,而此味为生人活力之源哉?四海当中,五服⑥而外,为蔬为谷,皆有寂灭之乡⑦,而斥卤⑧则巧生以待。孰知其所已然?
【注释】
【注释】
凡滇、蜀两省阔别海滨,舟车艰通,情势高上,其成脉即储藏地中。凡蜀中石山去河不远者,多可造井取盐。盐井四周不过数寸,其上口一小盂覆之不足,深必十丈以外乃得卤性①,故造井功费甚难。
凡盐产最不一,海、池、井、土、崖、砂石,略分六种,而东夷树叶①,西戎光亮②不与焉。赤县以内,海卤居十之八,而其二为井、池、土碱。或假人力,或由天造。总之,一经舟车穷窘③,则造物应支出④焉。
①山西解池:在今山西运都会之南。
【译文】
②润下作咸,王访箕子而首闻其义焉:《尚书.洪范》序云:武王伐殷,既胜,以箕子归镐京,访以天道,箕子为陈六合之大法,论述其事,作《洪范》。《洪范》起首即说五行,且云:“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本篇即以《作咸》命篇。
用地碱煎熬的盐,除了并州的粉末盐以外,家住河北沿渤海湾一带的人们,也常常刮取地碱熬盐,但是这类盐含有杂质,色彩比较黑,味道也不太好。
【注释】
盖井中空阅,则卤气游散,不克结盐故也。井及泉后,择美竹长丈者,凿净此中节,留底不去②。其喉下安动静③,吸水入筒,用长縆④系竹沉下,此中水满。井上悬桔槔、辘轳诸具,制盘驾牛。牛拽盘转,辘轳绞缏,打水而上。入于釜中煎炼(只用中釜⑤,不消牢盆),瞬息结盐,色成至白。
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亦有两种轨制。其盆周阔数丈,径亦丈许。用铁者以铁打成叶片,铁钉拴合,其底平如盂,其四周高尺二寸,其合缝处一以卤汁结塞,永无隙漏。其以下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南海有编竹为者,将竹编成阔丈深尺,糊以蜃灰④,附于釜背。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亦名盐盆,然不若铁叶镶成之便也。凡煎卤未即固结,将皂角椎碎,和粟米糠二味,卤沸之时投入此中搅和,盐即瞬息结成。盖皂角结盐,犹石膏之结腐也。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