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上篇 作咸》译文[第3页/共5页]
四川西部地区有一种火井,非常奇妙,火井里竟然全都是冷水,完整没有一点热气。但是,把长长的竹子劈开去掉竹节,再拼合起来用漆布缠紧,将一头插入井底,另一头用曲管对准锅脐,把卤水接到锅里,只见热烘烘的,卤水很快就沸腾起来了。但是翻开竹筒一看,却没有一点烧焦的陈迹。看不见火的形象而起到了火的感化,这真是大家间的一大奇事啊!
【译文】
【原文】
④缚鸡胜匹:缚一只鸡,比捆匹牛马还吃力。
③其喉下安动静:在最后一节的上部,安装阀门。
凡盐产最不一,海、池、井、土、崖、砂石,略分六种,而东夷树叶①,西戎光亮②不与焉。赤县以内,海卤居十之八,而其二为井、池、土碱。或假人力,或由天造。总之,一经舟车穷窘③,则造物应支出④焉。
盐产
用地碱煎熬的盐,除了并州的粉末盐以外,家住河北沿渤海湾一带的人们,也常常刮取地碱熬盐,但是这类盐含有杂质,色彩比较黑,味道也不太好。
【注释】
陕西省的阶州、凤县等地区,既没有海盐又没有井盐,但是本地的岩洞里却出产食盐,看上去很像红土块儿,任凭人们刮取食用,而不必通过煎炼。
【原文】
④造物:大天然。应支出:天然产生。
凡西省阶、凤①等州邑,海井交穷②。其山洞自生盐,色如红土,恣人刮取,不假煎炼。
每到春季就要开端引池水制盐,时候太晚了水就会变成红色。比及夏秋之交南风劲吹的时候,一夜之间就能固结成盐,这类盐名叫“颗盐”,也就是古书上所说的“大盐”。因为海水煎炼的盐细碎,而池盐则成颗粒状,以是获得了“大盐”的称呼。池盐一经固结成形后便可扫起供人食用。制盐的人,制成一石盐上交给官府,也不过只得几十文铜钱罢了。在海丰和深州地区,把海水引入池内晒成的盐,固结后扫起便可食用了,而不需再煎炼加工,这一点和池盐是一样的。但成盐的时候,以及它不需依托南风吹这两点,就跟池盐大不不异了。
盐碰到水后就会溶解,碰到风后就会流盐卤,碰上火却愈发坚固。储藏盐不必用堆栈。盐的特性是怕风吹但不怕地湿,只要在地上铺三寸来厚的稻草秆,任凭阵势低湿也没有甚么波折的。如果四周再用砖砌上,裂缝用泥封堵上,上面盖上一尺多厚的茅草,如许即便安排一百年也不会产生变质。
①并州:今山西中部,太原一带。有土盐。
池盐
盖井中空阅,则卤气游散,不克结盐故也。井及泉后,择美竹长丈者,凿净此中节,留底不去②。其喉下安动静③,吸水入筒,用长縆④系竹沉下,此中水满。井上悬桔槔、辘轳诸具,制盘驾牛。牛拽盘转,辘轳绞缏,打水而上。入于釜中煎炼(只用中釜⑤,不消牢盆),瞬息结盐,色成至白。
【注释】
井盐
宋子曰:天有五气,是生五味①。润下作咸,王访箕子而首闻其义焉②。口之于味也,酸楚甘苦经年绝一无恙③。独食盐禁戒旬日,则缚鸡胜匹④,倦怠恹然。难道“天平生水”⑤,而此味为生人活力之源哉?四海当中,五服⑥而外,为蔬为谷,皆有寂灭之乡⑦,而斥卤⑧则巧生以待。孰知其所已然?
我国有两个池盐产地,一处是在宁夏,出产的食盐供遥远地区食用;另一处是山西解池,出产的食盐供山西、河南各郡县食用。解池位于河南安邑、猗氏和临晋之间,它的四周筑有城墙用来防卫庇护盐池。池水深的处所,水闪现为深绿色。本地制盐的人,在池旁耕地耕成畦垄,把池内净水引入畦垄当中。但是要重视防备浊水流入,不然就将形成泥沙淤积盐脉。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