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第3页/共9页]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三位先生在《宋明理学史》中的一段话,用以结束对他的阐述:周敦颐的理学思惟,对而后七八年的学术产生了遍及而深切的影响。《太极图 ·易说》、《易通》成了理学不刊典范,乃至比作《论语》、《孟子》。周敦颐在宇宙论、性论、品德论、教诲论、政治论中所提出的题目和哲学范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主静、鬼神、存亡、礼乐、诚、无思、有为、无欲、几、中、和、公、明、顺化等等,为而后理学家所几次会商和阐扬。周敦颐作为理学开山的职位,早已成为定论,其汗青影响非常深远。
从26岁开端,周敦颐就进入宦途,做了30年的处所官,主如果做司法官,建立了一些政绩,遭到当时一些士大夫的赞美。在30年的政治生涯中,除了按当时的政治要求做好本职事情以外,周敦颐几近把全数精力投入了对儒学的研讨与传授当中。是以,不管在政治上还是在学术上,都获得了很高的名誉。上面大要先容一下这位理学开山祖师的行事与为人。
周敦颐的首要著作除《太极图说》以外,另有《黄历》,《黄历》亦名《易通》。名为《易通》,申明它是一部讲《易》的著作。《易通》全书40章,全文2601个字,笔墨非常繁复,但其论及的题目却很遍及和深切。固然是一部解《易》的书,它的气势却分歧于当时其他易说著作。这部书不对《周易》停止逐卦逐句的讲解,只是有挑选地援引了《周易》中的多少经文,停止阐述的阐扬,用以表述本身的观点。《易通》所触及的卦名只要乾、损、益、家人、睽、复、无妄、讼、噬嗑、蒙、良等部分。他以为,《易》集合表现了六合构成的奥妙和贤人之道的高深莫测。不过,《易通》又不但仅是一部易学著作,此中还包容和贯穿了《中庸》中“诚”的思惟,也触及了《论语》、《春秋》、《大学》、《乐记》中的一些内容。《易通》也是对《太极图说》的详细弥补,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弥补,共同揭示了周敦颐的理学思惟。
情志狷介
庆历四年(1044年)调南安军经理参军,第二年,南安有一狱四,法不当死,而转运使王逵却决定严加措置,众官虽觉不当,但他们慑于王的权势,不敢出面发言,惟敦颐独能据理力图,王逵不听,他便弃官而去,愤怒地说:“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王逵终究觉悟,放弃了本来的企图,犯人免于极刑。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二程的父亲大理寺臣程响在南安熟谙了周敦颐,见他“气貌非常人”,与之扳谈,更知其“为学晓得”,同他结为朋友,随即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至南安拜敦颐为师受业。是年冬,移郴州郴县(今湖南郴县)县令,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改任桂州桂阳(今湖南桂阳)令。因其在郴州和桂阳皆有治绩,获得了达官们的赏识和保举,于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改授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到任时,铛铛地人得知他就是当年在分宁仕进时能辨明疑案的周敦颐,就欢畅地说: “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改太子中舍,签书署合州判官,总计五年。嘉祐六年(1061年),迁国子监博士,通判虔州。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移任永州通判。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转虞部郎中,擢提点广南西路刑狱,次年移知南康军。熙宁五年(1072年)定居于庐山濂溪书堂,次年六月病死于此,长年57岁。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