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第3页/共4页]
从汗青记录看,中国最早的文人个人恐怕要算建安期间的“三曹七子”了。“三曹”是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别的另有吴质、邯郸淳、繁钦、路粹、丁仪、丁廙、杨修、荀玮、应璩等人,也属于这个个人。除了曹操、孔融属于长一辈的,其别人都是与曹丕、曹植兄弟春秋差未几的文学青年,这些青年常常在一起游宴赋诗。现在读曹丕给吴质的信,我们还能够模糊设想当年他们才情抖擞、豪气干云的景象:季重无恙。途路虽局,官守有限。愿言之怀,良不成任。足下所治僻左,书问致简,益用增劳。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成忘。既妙思六经,清闲百氏,弹棋间设,终以六博。高谈娱心,哀筝顺耳。驰骋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参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觉得然。今果别离,各在一方。元瑜长眠,化为异物。每一念至,何时可言!
到西晋时就有以贾谧为中间的闻名的“二十四友”。贾谧是皇家贵戚,他的母亲是贾午,即皇后贾南风的mm,他的父亲是韩寿。韩寿与贾午有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1】,唐朝墨客李商隐的诗“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前一句就是用的这个典故。贾谧本姓韩,因为贾充子早死,他过继到娘家便跟母姓了。贾谧是贵戚,书读得不错,是个才子,又做到“秘书监”的大官,集繁华、才调于一身,以是在当时很有号令力,成了文坛的魁首。同时的很多贵族文人便会聚在他四周,有二十多人,号称“二十四友”,的确成了作家协会。
【5】见以下史料:
(4)《南史》卷七十二《徐伯阳传》:太建初,与中记室李爽、记室张正见、左户郎贺彻、学士阮卓、黄门郎萧诠、三公郎王由礼、处士马枢、记室祖孙登、比部郎贺循、长史刘删等为文会友。后有蔡凝、刘助、陈暄、孔范亦预焉,皆一时士也。游宴赋诗,动成卷轴,伯阳为其集序,哄传于世。
(8)《梁书》卷一《武帝纪上》: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并游焉,号为“八友”。
兰亭之会与金谷之会,后先媲美,犹有过之。而兰亭之会受金谷之会的影响是非常较着的,连不会作诗者罚酒三斗都是遵金谷之旧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当然远比石崇的《金谷诗叙》着名,也更有文采,但若取二者同读,王作明显有仿照石文的陈迹,只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罢了。
(3)同卷《丘迟传》:
清谈当然也是一种集会,但那是学者的集会,思惟家的集会;文会则是文人的集会,墨客的集会,作家的集会。“文会”二字,来自《论语》,《论语·颜渊》有“君子以文会友”之语,文会文会,也就是以文会友。本日中国的文人集会实在是太常见了,官方的不说,光官方的作家协会就遍及天下统统的省、市、县,除了按期开会以外,各种百般的集会随时都有,还稀有不清的杂志,多如牛毛的文集。但是在当代,事情就没有那么轻易了,交通不便,印刷更难,要想聚一次会编一个集子,那但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1】见《世说新语·惑溺》第五则:韩寿美姿容,贾充辟觉得掾。充每集会,贾女于青琐中看,见寿,说之,恒怀存想,发于吟咏。后婢往寿家,具述如此,并言女光丽。寿闻之心动,遂请婢潜修音问,及期往宿。寿跷捷绝人,逾墙而入,家中莫知。自是充觉女盛自打扫,说畅有异于常。后会诸吏,闻寿有奇香之气,是本国所贡,一着人则历月不歇。充计武帝唯赐己及陈骞,余家无此香,疑寿与女通,而垣墙重密,门阖急峻,何由得尔?乃饰辞有盗,令人修墙。使反,曰:“其他无异,唯东北角如有人迹。而墙高非人所逾。”充乃取女摆布婢考问,即以状对。充秘之,以女妻寿。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