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中华的另一种可能:魏晋风流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章[第2页/共3页]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另有一点需求弥补,正如前一章所说,当时士人重情的民风影响到文学,产生了文学上的“尚情”偏向,当时士人对美的寻求也影响到文学,产生了文学上的 “唯美”偏向。魏晋南北朝文学重视情势美,修辞上讲究骈对,声韵上讲究平仄,都是这类唯美偏向的表示。尚情与唯美是魏晋南北朝期间两大文学思潮,这两大思潮都同魏晋士人的精力寻求紧密相干。

《容止》第一则讲曹操的故事。有一次曹操(阿谁时候他已经被封为魏王)会晤匈奴使者,感觉本身长得不敷威武(原文是“自以形陋”)。别觉得曹操是个大豪杰,必然长很多么雄浑,实在曹操是矮个子,在明天的青年看起来,底子就是“三级残废”。他感觉这很轻易引发匈奴使者的轻视,因为匈奴使者一个个都人高马大,以是就让本技艺下的一个大臣叫崔琰(字季珪)的来假扮本身。这崔琰长得身材矗立,个子又高,另有一口四尺长的标致胡子,模样又严肃又儒雅,的确比曹操帅多了。曹操让崔琰坐在本身的坐位上扮魏王,本身则拿着一把刀站在坐榻边,扮作魏王的侍从。拜见结束今后,曹操派人问匈奴使者:你感觉魏王如何样?匈奴使者说:“魏王看起来非常严肃儒雅,但是站在他身边拿着刀(原文是“捉刀”,“捉”在古汉语中就是拿或者抓住的意义)的那小我才是一个真正的豪杰。”曹操听了今后大为惊奇,感觉这个匈奴使者太短长,便派人追上,把他给杀了。当代汉语中另有一个成语叫“捉刀人”,用来指一件事情背后的真正策划者,代替别人写文章也能够叫作“捉刀”。“捉刀”和“捉刀人”的典故就出自这里。

魏晋南北朝时候,士族精英分子就是所谓名流们,都喜好清谈,那是他们首要的学术交际活动。名流们在清谈的时候手里都会拿着一样东西,叫作麈尾。这个“麈”字上面是鹿,上面是仆人的主,读zhǔ。麈是甚么东西呢?就是鹿,但不是浅显的鹿,而是一群鹿的魁首,鹿们的主公,它老是走在鹿群的前面,是鹿群的旗手,全部鹿群奔向何方,就看它的尾巴如何摆。用这类鹿的尾巴上的毛装潢的手柄,就叫麈尾。很多人会把麈字念错,念成灰尘的尘,尘字的繁体上面是鹿,上面是土,看起来跟麈字很相像。因为把麈字念成尘字,很多人就觉得麈尾跟拂尘是一个东西。实在古典小说或古画中羽士们或神仙们手里拿的拂尘,像个马尾,是用来掸灰尘或者赶苍蝇的,跟名流们清谈时的麈尾不是一个东西。魏晋时候的麈尾有很多式样,我们明天已经看不到了,传闻在日本奈良的正仓院(以保存日本圣武天皇遗物为主的博物馆)还藏有一柄。我也没见过,但看过一些图片,有点像窄窄的芭蕉扇,又有点像鸡毛掸,总之跟拂尘并不一样。魏晋名流们的麈尾是清谈时必备的道具,插手清谈的大家手一柄,清谈的时候这柄麈尾便跟着发言的姿势飞来舞去,能够帮忙发言的人表达豪情,如夸大、侧重等,有点像畴前中小学西席讲课时用的教鞭。但是麈尾更大的用处倒是增加清谈之美,以是当时候的名流都尽量把本身的麈尾做得美好标致。单讲麈尾的柄,有效贵重的木头做的,有效标致的竹子做的,有效宝贵的象牙或犀角做的,乃至有效乌黑的和田玉做的。《世说新语·容止》第八则就说:王夷甫面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别离。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

相关阅读: 土豆哥哥大战坏人    离婚后,冰山女总裁跪求复合    都市透视医圣    掌家小农女1    末世:最后荣耀    末世女僵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