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4页/共7页]
清谈不是谈天,不是侃大山,它固然带有游戏的色采,本质上是学术性的辩论,以是不是随便甚么人都能够插手清谈的,要成为一个好的清谈家更不轻易。起首,一个好的清谈家必须熟谙传统典范,特别是《周易》《老子》《庄子》即所谓“三玄”,还必须思惟周到,反应敏捷,才气够适时地旁征博引,获得辩论上风。其次,他不但要有丰富的学问,还必须有独到的观点,能够“拔新领异”,即用新观点、新阐述来驳斥对方。别的他还必须有极好的表达才气,说话流利:或简练,一语中的;或美好,辞藻富丽。乃至说话的调子、音色、节拍都要标致,恰到好处,所谓“美音制”“泠泠若琴瑟”。最后还要讲究辩论时的风采,清谈妙手常常都是风采翩翩的名流,内涵的聪明、精力、品德与外在的风采、神态、声音完美地连络在一起,才气成绩一流的清谈家。
今后今后,“清谈误国”“清谈亡国”便成为众口一词的铁铸公案了。实在顾炎武在这里攻讦的是魏晋时呈现的他以为弊端的一类思潮,既非清谈这类活动本身,也非清谈当中的统统思惟。如果我们细心阐发一下王衍们亡国的启事,明显并不在清谈,而是当时的衮衮诸公(王衍所说的“吾曹”)既无治国的才气又不尽力办事的原因。清谈与国事的干系正如同看书、下围棋、看电影、打高尔夫球与国事的干系一样,实在无所谓误不误的题目。当然,一个负首要任务的政治魁首如果丢下闲事不干,一味沉湎在这些爱好里,当然是要误事的。但误事的是“沉湎”,不是围棋、电影、高尔夫球本身,只要你不沉湎,下围棋、看电影、打高尔夫球都是很好的活动,不但不会误国,并且无益身心安康与精力文明。清谈也是一样,只要政治搞好了,经济搞好了,清谈如何会误国?王导、谢安都是驰名的清谈家,他们何尝误了国,如何到王衍手中就误了国?可见题目不在清谈,题目在王衍。王衍没有经邦治国的本领,又一天到晚高谈阔论,不干闲事,那不误国才怪。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