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名家(2)[第1页/共3页]
公孙龙的第二部辩白论是形上学的辩论。其根基思惟是,坚、白二者作为共相,是不定所坚的“坚”,不定所白的“白”。坚、白作为共相表示在统统坚物、统统白物当中。当然,即便实际天下中完整没有坚物、白物,而坚还是坚,白还是白。如许的坚、白,作为共性,完整独立于坚白石以及统统坚白物的存在。坚、白是独立的共相,这是有究竟表白的,这个究竟是实际天下中有些物坚而不白,另有些物白而不坚。以是坚、白明显是相互分离的。
在惠施宣讲他的“十事”中第一事和第十事的时候,他是在讲超乎形象的天下。他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这是照至大本来的模样来讲它是个甚么模样。“汜爱万物,六合一体也。”这是说至大是甚么构成的。这句话含有“统统即一,一即统统”的意义。“统统”即“一”,以是“统统”无外。“统统”本身就是至大的“一”,而因为“统统”无外,以是“统统”不能够是经历的工具。这是因为,经历的工具老是站在经历者的劈面。如果说,“统统”能够是经历的工具,那就必然也要说,另有个经历者站在“统统”的劈面。换句话说,必然要说“统统”无外而同时有外,这是个较着的冲突。
“本日话越而昔来。”这句是说,“今”与“昔”是相对的名词。本日的昨日,是昨日的本日;本日的本日,是明日的昨日。今昔的相对性就在这里。
名家的哲学家通过阐发名,阐发名与实的干系或辨别,发明了中国哲学中称为“超乎形象”的天下。在中国哲学中,有“在形象以内”与“在形象以外”的辨别。在形象以内者,是“实”。比方大小周遭,是非吵嘴,都是一种形象。凡可为某种经历的工具,或某种经历的能够的工具者,都是无形象的,也能够说是,都是在形象以内的,都存在于实际天下以内。也能够反过来讲,凡是无形象的,在形象以内的,存在于实际天下以内的,都是某种经历的工具,或其能够的工具。
“我知天下当中心,燕之北、越之南是也。”当时的各国,燕在最北,越在最南。当时的中国人觉得中国就是天下,即天下。以是知识的说法该当是,天下当中心在燕之南、越之北。惠施的这类相反的说法,公元3世纪的司马彪注释得很好,他说:“天下无方,故地点为中;循环无端,故地点为始也。”
公孙龙以“指”表示共相,另有一个原因,就是“指”字与“旨”字相通,“旨”字有相称于“看法”、“观点”的意义。因为这个原因,公孙龙讲到“指”的时候,它的意义实际上是“看法”或“观点”。不过从以上他的辩论看来,他所说的“看法”不是巴克莱、休谟哲学所说的主观的看法,而是柏拉图哲学中所说的客观的看法。它是共相。
《庄子》的《天下》还载有“天下之辩者”的辩论二十一事,而没有确指各系何人。但是很较着,一些是按照惠施的思惟,另一些是按照公孙龙的思惟,都能够呼应地加以解释。风俗上说它们都是悖论,只要我们了解了惠施、公孙龙的根基思惟,它们也就不成其为悖论了。
名家另一个首要魁首是公孙龙(鼎盛期公元前284年至前259年),当日以抵赖而遍及闻名。传闻,他有一次骑马过关,关吏说:“马不准过。”公孙龙答复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非马。”说着就连马一起畴昔了。
惠施说“汜爱万物”,公孙龙也“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公孙龙子・迹府》)。可见这二人明显以为他们的哲学含有“内圣外王之道”。但是充分应用名家对于超乎形象的天下的发明,这件事情却留给了道家。道家是名家的反对者,又是名家真正的担当者。惠施是庄子的真恰好朋友,这个究竟就是这一点的例证。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