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 后妃定计桃僵李代 首辅论政水复山重[第3页/共7页]
“钧儿年纪固然小,但坐在天子位子上,另有谁敢不听他的?穆宗天子活着时,就说过如许的话,要想把天子当得轻松,只要用好两小我就行了,一个是司礼监寺人,一个是内阁首辅。”
听到两人的争辩,高拱俄然一挺身在太师椅上坐正,双目如电扫过来,疾声问道:
“是。”
牙牌寺人抖开一卷小巧的黄绫横轴,一字一板地念叨:
“户部的难处我晓得,”高拱神采阴沉,蹙着眉头说,“但这也是一笔必须破钞的银钱。你去奉告张大人,大师务必和衷共济度过这个难关,今后出了甚么事,有我高拱扛着,谁也难为不了他张大人。”
容儿玩皮地眨眨眼睛,笑着作答:“回娘娘,这尊观音,是奴婢们从内心头请出来的。”
韩揖与雒遵两人,从文卷室的门缝儿里把值房中产生的事情看得清楚明白。凭直觉,他们感到高拱这下闯了大祸。待牙牌寺人走远,他们从门背面走出来,高拱肝火未消,问他们:“方才的事你们都闻声了?”
陈皇后想了想,感觉李贵妃的话也有事理,因而点头首肯。
韩揖与雒遵对望一眼,韩揖表示雒遵答复,雒遵因而谨慎说道:“就方才禀告之事,我们特来向首辅讨个主张,应当如何措置。”
高拱微微点头,说道:“这些事理你们都懂,部院大臣都是法律之人,也都利用着纠察之权。现在的当局,也可谓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但是,我们的政事为何还是腐败仍旧呢?”
“亏你还是谙熟典故之人,这个项目还不晓得,”高拱笑道,“大凡新天子即位,都得订制一批头面金饰,分赠后宫嫔妃。现在皇上是个孩子,但这个礼节也不成减去,就让皇上的生母来主持。”
“你们本身绣的?”李贵妃再次打量着这幅刺绣观音,欢畅地说,“难为你们这片孝心,技术也巧。”
“内廷与外宦的冲突,自古皆然,”雒遵凡事好争个胜负,这会儿又搬起了实际,“本朝建国时,太祖天子看到前朝这一弊政,便定出了大明律条,凡内宦勇于干政者,处以剥皮的极刑。太祖天子治法极严,在他手上,就有几个寺人被剥了皮。”
“就是这个话。”
“元辅,”愣怔了好久,雒遵终究鼓起勇气说话,“你是朝廷的擎天柱,冯保算甚么,充其量是一条披着人皮的狗。”
乍一听到这道中旨,高拱仿佛感到脑袋都要炸开了。遵循成宪,天子的诏令都应颠末内阁票拟。“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诏”这句话,是大臣们耳熟能详的史实。除了内阁以外,通政司和六科,对于天子的诏令,也都有随时复奏封驳之权。这本是大明建国天子朱元璋钦定的章程,但是经历了几个天子以后,政事日见腐败。对于皇权的监察,并不能当实在施。偶然候碰到毒手的事,皇上不想让内阁掣肘,便直接下达手谕到内阁。这类手谕风俗上称为中旨。
值班文书这时出去,递给高拱一条拧过水的毛巾。高拱接过随便揩了揩满头的大汗,又端起茶盅里的凉茶漱了漱口,情感才渐渐稳定下来。他叹一口气,说道:“老夫已是年过六十的人了,游宦三十多年,历经嘉靖、隆庆两朝,见过了多少朝廷变故,胜残去杀的人事代谢,早就看腻了。实在,六十岁一满,我就有了退隐之心。悠游林下,有泉石天籁伴桑榆老景,何乐而不为?怎奈先帝宾天之时,拉着我的手,要我帮手幼主,保住大明江山,皇图永固。我若辞阙归里,就是对先帝的不忠。这顾命大臣的崇高职责,倒整得老夫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我本意想学古之圣贤,任法不任智,任公不任私。但是,又有谁能谅解老夫这一片苦心呢?刚才的事你们都看到了,皇上绕过内阁,颁下中旨,让冯保代替孟冲。这道旨下得如此之快,不给你任何转圜的机遇,你们说,新皇上一个十岁孩子,有如许的脑筋吗?提起前几十年,大内出了王振、刘瑾如许两个巨奸大猾,扰乱朝纲,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现在这个冯保,比起王振与刘瑾两人,更是坏到极致,是个头顶生疮、脚底流脓的角色,如果让他当上大内主管,他就会到处刁难当局,必欲使我等三公九卿、部院大臣仰其鼻息,任其差遣。这等局面,又有谁愿定见到!”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