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出兵前夕,曾国藩亲拟檄文[第1页/共4页]
曾国藩感觉前代檄文虽多,但除骆宾王那篇外,都非好文章,那是因为都是捉刀者所为。一个以咬文嚼字为职事的文人,怎能有全军统帅那种吞吐六合的气势和扭转宇宙的大志。这篇文章当由本身亲手执笔!
檄文写好后,曾国藩命大量誊抄,四周张贴,务使闹市僻壤,大家皆知。办好这件过后,他又开端考虑另一件大事。
如许一场堂堂正正的讨逆之战,出兵前夕,该当有一篇檄文!由辛弃疾的词,曾国藩俄然想到了骆宾王的《讨武曌檄》。当年那场瞬息溃败,不起任何感化的徐敬业的讨伐,本该早被汗青淘汰,就因为有骆宾王的那篇檄文,才使得一千多年来,人们议论不息。本身此次奉旨讨伐,必将取得胜利,决不是徐敬业起兵所可对比的,该当有一篇比《讨武曌檄》更好的文章!它要以斑斓的文采,弘大的派头,逼真的笔墨,铿锵的调子,伴跟着这场震古烁今的战役流芳百世,让先人在读这篇檄文时,怀想前人的丰功伟绩。
现在,他也想起长沙市民"曾剃头"的谩骂,想起鲍起豹、邓绍良的骄横,想起忍气吞声、移师衡州的痛苦。现在,这支湘勇已经建起来了,顿时便能够打败仗,扬眉吐气了!天下人即将看到,他曾国藩不是一个平淡的人!
杨江一带头,其他绅商都跟着捐了些,几天以内,竟然募到了九万两银子。各种规格的大炮克日内连续运来一百座,曾国藩将银子拨到各营,号令作好出发筹办。
是的,曾国藩本来就是个作文的妙手。
现在,他想起蟒蛇精投胎的传说,想起陈敷的预言。公侯将相,真的已是指日之间的事了!当年的文弱墨客,真的已是窜改乾坤的巨人了!
曾国藩生性慎重,不是那种感情易起易落的轻浮人。自从跟着唐鉴研习程朱理学后,更是自发要求为人处世、办事治学,多用明智,罕用豪情,他崇拜,也仿照学习那种安闲平静、藏大智大勇于胸中而不露声色的当代名相风采。但是彻夜,一颗心却像走火入魔样地不能安宁。他扑灭一支香,闭着眼睛,盘腿坐在床上,尽力设想着当年谢安在淝水之战前围棋赌墅,得捷报后围棋仍旧的那种超人明智,强迫本身安宁下来……是的,曾国藩有千百条来由镇静冲动。从"勿言一勺水,会有蛟龙蟠"到"犹当下同郭与李,手提两京还天子"到"立德追孔孟,拯时俪诸葛",从少年到青年到中年,一种巴望建大功大业,做非常之人的抱负,一向贯穿戴他的平生。但畴昔,这类抱负只透露在诗文中,间或也透露在与嫡亲老友的手札说话中。这些年来,官运虽亨通,究竟没有大功劳。明天,颠末一年来忍辱负重、含辛茹苦的组建、练习,他的手中已有水陆二十营一万湘勇,加上长夫在内,将近二万。他是这支人马名副实在的统帅,只等他一声令下,水陆两路并进,旗号蔽空,战舰如云,真可谓浩浩大荡、威风凛冽。此后,他将亲身批示这支人马,毁灭长毛,光复失地,做郭、李、诸葛的奇迹。三十年来的抱负,目前一旦成为实际,这个从荷叶塘走出,没有祖业和背景,全凭自我斗争的农家后辈,表情是多么的感慨万端!
曾国藩越想越镇静,他燃烧香头,走下床来,挑亮油灯,拿出汤鹏所送的荷叶古砚,用道光帝御赐徽墨磨出一砚浓汁,选一张精密绵软的上等宣纸,握一管兼毫湖笔,敏捷地写出檄文的题目:《讨粤匪檄》,然后分开书案,在房间里背手踱步打腹稿。
全文写完后,曾国藩通篇再读一遍,读着读着竟大感绝望了。这篇写成的笔墨,与他盘腿坐在床上所想的那篇檄文,相差太远了。不管从派头上,还是从行文上,都比骆宾王的《讨武曌檄》大为减色。"超越"如此,从何谈起!既贫乏"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的气势,又没有"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的悲忿,更没有"请看本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那样震烁千古的末端警句。曾国藩翻来覆去地点窜了几遍,一向到鸡叫,仍不能对劲。他无可何如地叹道:"看来这檄文,已让骆宾王登峰造极了,先人竟无可超越。"说罢又摇点头,不平气地想:世上哪有不能超越的事!昌黎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低者皆宜",莫非我的气势不如骆宾王?骆宾王不过一文人,本身堂堂全军统帅,反不如他!曾国藩百思不解,直到远远近近的鸡一齐叫起来,天已蒙蒙发亮,他才倦怠地放下笔,脱手前的那股激奋情感已消逝大半了。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