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第2页/共10页]
半夏 浓朴 茯苓(各三钱) 紫苏叶(一钱)加生姜三片,水二杯,煎八分服。
麦门冬汤(《令媛》) 治大病后炽热乘肺,咳唾有血,胸膈胀满,上气羸瘦,五心烦热,渴而便秘。
川贝母(一钱五分,切片不研) 沙参(三钱) 丹参(二钱) 川郁金(五分) 干荷蒂(三个) 砂仁壳(四分) 杵头糠(二钱,布包) 茯苓(一钱五分) 石菖蒲(四分)水二杯,煎八分服。
咳嗽诸方
八味地黄丸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腰膝有力,饮食不进,肿胀疝瘕,阳痿遗精带浊,属于元阳虚者,无不统治之。
麻黄 桂枝 当归 人参 石膏 干姜 甘草(各三钱)川芎(一钱五分) 杏仁(十三枚又一枚取三分之一)水三杯,煎一杯,温服。当小汗,薄覆脊凭几,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脸孔浮肿。
隔食反胃方
葶苈子(隔纸炒研如泥,二钱二分)水一杯半,大枣十二枚,煎七分,入葶苈子服之。
白虎汤(仲景) 治伤暑大渴、大汗之证。
吴茱萸(二钱五分,汤泡) 人参(一钱五分) 大枣(五枚) 生姜(三钱,切片)水二杯,煎八分,温服。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枳壳 茯苓 桔梗 人参(以上各一钱) 甘草(一分)水二杯,加生姜三片,煎七分服。加仓米,名仓廪汤,治噤口痢。
防风通圣散 治热风卒中,外而经络手足 ,内而脏腑二便闭塞,用此两解之。较之三化汤较妥,亦为类中风实火治法。所用表药,火郁发之之义也;所用下药,釜下抽薪之义也。
人参 白术(炒) 茯苓 半夏(各二钱) 陈皮 炙草(各一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水二杯,煎八分服。治反胃,宜加附子二钱,丁香、藿香、砂仁各一钱。
中风方
小青龙汤 治统统咳嗽。方见《伤寒》。方中随寒热真假加减。唯细辛、干姜、五味三药不去,读《金匮》者自知。
桂枝(五分,补表虚) 麻黄(去外寒) 黄 (实表益卫) 炙甘草(补脾) 白芍(安太阴)人参(益元气而实表) 麦冬(补肺气,各三分) 五味子(五粒安肺气) 当归(五分,和血养血)水煎,热服。按此方以解表为止血,是东垣之巧思幸中,非有定识也。观其每味自注药性,俱悖圣经,便知其陋。
石水
防己黄 汤(《金匮》) 治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研末,每服三钱,井花水下,或灯草汤下。
水肿方
黄土汤(《金匮》) 治先便后血为远血。亦治衄血、吐血、血不止。
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 治支饮满而肺气闭,气闭则呼吸不能自如,用此苦降,以泄实邪。
香附(二钱,制研) 紫苏叶(三钱) 陈皮 甘草(各一钱)加生姜五片,水二杯,煎八分服。肉痛,加元胡二钱,酒一盏。
气喘方
黄 桂枝芍药苦酒汤(《金匮》) 治身材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出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风水脉浮,黄汗脉沉)。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毛孔入得之。(水气从毛孔入而伤其心,故水火相侵而色黄,水气搏结,而脉沉也。凡看书宜活看,此证亦有从酒后汗出当风而至者,虽无外水,而所出之汗,因风内返亦是水。凡脾胃受湿,湿久生热,湿热交蒸而成黄色,皆能够汗出。入水之意,悟之!)黄 (五钱) 芍药 桂枝(各三钱)苦酒一杯半,水一杯,煎八分,温服。把稳烦,至六七日乃解。(汗出于心,苦酒止之太急,故心烦。至六七日,正复而邪自退也。)桂枝加黄 汤(《金匮》)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盗汗出。汗已反发热,久久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 , 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 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倒霉(以上皆黄汗之变证、师备拟之,以立治法。兹因集隘,不能全录,只辑其要)。此为黄汗。(言变证虽多,而其源总由水气悲伤而至。结此一句,见治法不离其宗。)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钱) 甘草(炙) 黄 (各二钱) 大枣(四枚)水三杯,煮八分,温服。斯须啜热粥一杯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