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 海棠的前尘旧事[第2页/共3页]
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
到了二十世纪,曾住成都昭觉寺后院的张大千画了一幅《海棠春睡图》。当时身在台北的张大千托其女于1982年底转赠给了成都的张采芹先生,附诗:
在浣花溪畔,薛涛首创了一种红笺,专门用来誊写诗文。她取胭脂木,加以玉女津的井水泡软捣浆,滴入海棠花汁,掺上云母粉,经心建形成绯红泛香的信笺,专门用来填写诗句。因是薛涛初创,世人又称之为“浣花笺”和“薛涛笺”。单是名字,就已婉丽之极,并且小笺天生后,另有天然的松斑纹理,云母的点点萤光,若隐若现的花香,情义娟娟的墨痕……用如许的纸来题诗,即使心中莲花开得漫山遍野,旁人看了,还是山崩地裂的冷傲。
这一首诗,薛涛写得灵慧至极。看明朝有两位评家赞其“妍秀绝伦”,“光鲜的烁”,仍然想再加上一句:真是小巧秀士,如玉生香,如花解语。
海棠花语:暖和、斑斓、欢愉、思乡、离愁别绪。(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两个字念在舌尖,至和顺,至浩大,至缠绵,让我一度沉湎。
落款为:“七十一年壬戌四月写呈采芹道兄赐留,老病缠身,眼昏手掣,不敷辱教,聊觉得念耳。大千弟爰,八十有四岁,台北外双溪摩耶精舍。”
那些海棠,亦曾与她花面交映。古蜀的青山道陌,锦江的流水白云,都曾见证――花似美人,美人如花。相看两不厌。而花与美人,都是生之造化,都是蜀地之福。读诗不知当日事,看花犹是旧时人。从诗篇中漏过的时候,才是仓促过客。
蜀姬艳妆肯让人?花前顿觉无色彩。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卅年家国关忧乐,画里应嗟我白头。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薛涛,本籍长安,幼年随父流寓成都,八九岁即会作诗。因父死家贫,在十六岁时入乐籍,离开乐籍后毕生未嫁,定居浣花溪。薛涛姿容美艳,脾气敏慧,通乐律,善辩慧,工诗赋,多才多艺,申明倾动一时,是唐朝驰名的女墨客。
这首诗中,还埋没了一个典故。为何他要担忧夜深花睡去呢?这实在是与唐朝的另一名美人有关。
附:
斑斓果城忆旧游,昌州香梦接嘉州。
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东风总不如。
春教风景驻仙霞,水面鱼身总带花。
他在天下三大行书之一的《黄州寒食帖》中写道:“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本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半夜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开端已白……”黄州的糊口,苏轼过得清寒而哑忍,朝廷的丢弃与曲解,让他夜夜孤傲向沙洲。还好,还好,大地赐赉三春草木,四时花开,来慰他尘凡凄寒,心间孤单。
相传在天宝年间,一次唐玄宗登沉香亭,召杨贵妃相陪,而玉环尚未睡醒,只见她醉颜残妆,鬓乱钗横,模样恹恹,别有一番风味,被唐明皇调笑为“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便是“海棠春睡”的由来。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时,海棠就曾是他的“解语花”,是他的“胭脂雪”。
这是陆游《海棠歌》中诗句。写的是成都城西碧鸡坊的海棠。
东风里,海棠开得浅深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