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为报刊写稿、为朋友写序[第1页/共4页]
今寺院已毁,但遗址前仍留有一对经幢,高十五.六七米,通体为太湖石修建,体量高大宏伟,虽历千年风霜光阴,仍耸峙在山坡之上,今已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天下文保单位。
普通来讲,在杂志上颁发的稿子,大多是他的最新创作。因为一部专著的完成,并非能一蹴而成,需求经年累月的尽力才气面世。由此,在各个报刊上颁发的很多内容,实际上是他的最新研讨创作服从,让读者先睹为快。当然,也有部分文章在已出版的册本上有了,但是书籍只能在小众范围内畅通,报刊能用最快的时速、最直接的体例通报给大众。
北宋名道唐子霞,头戴铁冠道帽,人称“铁冠道人”。苏东坡守杭,与之结为老友,有诗文酬往。宋徽宗召见他于汴京,未久就辞归,结庐天目山。林正秋发掘了天目山深厚的玄门文明,不但增加了天目山名声,也为本地摄生与旅游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感化。
杭州至今(90年代初)还没有一个范围大、震惊性的项目,需求推出一个反应南宋古都风情的汗青文明节目。西湖游船节,要有“节”、有“船”的特性,要重现苏东坡、白居易、杨孟瑛、康熙、乾隆坐的船。当代游船、当代游船、本国游船,都要有。不但要拓展杭州的山川观光之旅,还要开辟宗教文明、饮食文明、茶酒文明等,构成旅游文明活动系列产品,以吸引分歧层次的旅客到杭州来(注3)。
注释:注1本段改写自张凌鸿作《林正秋,让汗青走进糊口》载《杭州》二00七年四月刊。
一州风景分檐外,万里云霞在目前。
梵天寺,筑于天夏四年(904),吴越国王钱镠所建,初名南塔寺。乾德三年(965)于寺中建一对经幢,有释迦真身舍利塔。平治年间(1064-1067)改名梵天寺。
杭州名菜“东坡肉”,大多数只存眷于这道菜的作料与口味,而林却从古书上考据到了这道制作这道菜肴的每一个法度、每一种调料以及烹制体例,让它获得了最原始的答复。
人们不由感慨道,相隔千年的甘旨好菜,重新回到了古人的糊口。
东汉炼丹家魏伯阳,撰写了最早的炼丹著作《周易参同契》,成为玄门的典范著作。此人不肯仕进,却到天目山修炼神丹,著书立说。
《杭州统战》,为中共杭州市委统战部主理的内刊,林在该杂志上体系先容了暮年的杭州道观文明,史册上,杭州旅游与宗教文明密不成分,全盛时,道观多达数百余所,遍及西湖周边的山林村落,明天只剩下葛岭抱朴道院、玉皇山福兴观几所了。
杭州,一座千年古城,起初修建大略是木布局的,一座屋子紧连着另一座屋子,易于产生火警,为百姓形成过庞大灾害,志书古籍上均有记录。
道仙吕洞宾云游天下,至玉龙道院,题诗一首:“七福寂静五色丹,六通四达出灰尘。
南宋《武林旧事/湖山胜概》有:“葛岭,葛仙翁常来此于此,故得名,亦名葛坞。”
到了雍正年间,行宫因耐久闲置,天子下旨改成圣因寺,派僧侣把守。
鼎新开放后,国度对处所志的编写相称正视,林以经历者的身份为该刊撰文。
西湖边葛岭上的抱朴道院有晋代道家名流葛洪结庐炼丹场合,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汗青了,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对外开放的重点玄门宫观之一。他历数葛洪平生经历,特别是在杭州的事迹。相传《抱朴子》一书就是葛洪在杭州葛岭道观所著。
福星观,在湖畔玉皇山顶,临湖瞰江,为明清至民国期间杭州的首要道院之一。
林设有专栏,逐月一篇,成为他向社会发声的首要管道之一。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