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附录 <天工开物>着作版本》译文[第1页/共9页]
这是1637 年4月由作者朋友涂绍煃(字伯聚,1582—1645)当时任河南汝南兵备道而居仆人忧(丧母)时帮助刊刻于南昌府的。为表扬绍煃的这一功劳,故此本称为“涂本”。从该本版式、字体、纸张及墨色来看,与明末赣刻本极其附近,是以想将涂本定为江西刻本当无疑问。各种迹象表白,此本是仓促间出版的,发行前笔墨没有颠末细心校订,故书中错别字也不在少数,统共约400 多处。比方梢误为稍、尾误为尼、扬误为杨、径误为经、玫误为枚等,属于形近之误。而“亦”误为“易”、泻作写、防误为妨、框作匡、裹作果等,属于音近之误。这都是刻字不慎所形成。但因该本为初刻本,笔墨及插图都直接来自宋应星所写的手稿,是以仍然是贵重版本。
这是三枝博音博士供应的版本,故称“三枝本”或简称“枝本”。它是20世纪以来在中国以外出版的第一个《天工开物》版本,在版本史上是第八版。该版于1943 年由东京的十一组出版部出版,共发行3000 册,在当时这个印数并不算少。此书为大32 开本全一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菅本《天工开物》影印,第二部分是三枝氏的《天工开物之研讨》,用铅字竖排。全书的名字仍叫《天工开物》,但扉页印有“宋应星原著、三枝博音讲解”字样。本书第二部分是三枝氏为讲解《天工开物》而写的七篇有代价的学术论文:(1)《天工开物》在中国技术史中的职位;(2)《天工开物》的技术史意义;(3)《天工开物》对日本技术诸部分的影响;(4)《天工开物》诸版本的研讨;(5)《天工开物》中技术诸名词的注释;(6)各版本(指菅本、涂本、杨本及局本)订正表。这七篇出色论文初创了本世纪研讨《天工开物》的新局面。三枝博士肯于如此勤奋而当真地全面研讨《天工开物》的精力,令人佩服。他为先人研讨《天工开物》打下了坚毅根本,供应了莫大的便当。固然因前提干系,他的个别结论不免失周,但从总的方面看,他的研讨至今仍有其学术代价和汗青意义。
1951 年夏,李植本先人李庆城先生将全数收藏册本捐募给国度,此中包含涂本《天工开物》,后转国立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保藏。1959 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依此本出版了三册线装影印本,印以竹纸,今后国表里人土才有机遇得见此书原貌。但读者利用此书时,须重视此中笔墨刊误之处。此本原版还藏于日本国东京的静嘉堂文库及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Bibliotheque Nationalea Paris)。到目前为止天下上只存有这三部原刊本。关于涂本版次,在上世纪80 年代时俄籍汉学家贝勒(Emil Bretschneider,1833—1901)曾以为《天工开物》第二版发行于1637 年,即崇祯十年丁丑岁。首版刊于何时,他没有申明。
博哉,宋子(宋应星)所为也。禾役之于穟穟,彼黍之于离离,种艺至春簸,馨无[不]宜。若裳服则起[于] 枲麻、卒[于] 机杼。扬色章采,织纴可就,执针可用。其在馀,则舟于深、舆于重,陶有瓦罂,铸有钟釜,琼琚琼瑶,可赠可报。皆发于埋头,得于切问之而至矣。其论食麻,断达成也,所见远矣。夏鼎之于魑魅,硝铅之于琉璃,可谓能使物昭昭焉。一部之业,约言若陋,虽则若陋,无益治事矣。岂不谓蜘蛛之有智,不如蠢蚕之一緰哉。升闰年深,一方为人,专意于民利,引水转研,煮树取沥,烧矾石、淘沙金,多有取于此焉。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