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大略(1)[第1页/共2页]
天子御珽,诸侯御荼,大夫服笏,礼也。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大夫之臣,拜不顿首,非尊家臣也,以是辟君也。
八十者一子不事,九十者举家不事,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事,父母之丧,三年不事,齐衰大功,三月不事,从诸侯来,与新有昏,期不事。
汤之咸,见佳耦。佳耦之道,不成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咸、感也,以高低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
亲迎之礼,父南向而立,子北面而跪,醮而命之:“往迎尔相,成我宗事,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子曰:“诺!唯恐不能,敢忘命矣!”
天子山冕,诸侯玄冠,大夫裨冕,士韦弁,礼也。
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行之得其节,礼之序也。仁、爱也,故亲;义、理也,故行;礼、节也,故成。仁有里,义有门;仁、非其里而处之,非仁也;义,非其门而由之,非义也。推恩而不睬,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义;审节而反面,不成礼;和而不发,不成乐。故曰:仁义礼乐,其致一也。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行义以礼,然后义也;制礼反本成末,然后礼也。三者皆通,然后道也。
礼者、政之挽也;为政不以礼,政不可矣。
一命齿于乡,再命齿于族,三命,族人虽七十不敢先。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子谓子家驹续然大夫,不如晏子;晏子服从之臣也,不如子产;子产惠人也,不如管仲;管仲之为人,力功不力义,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成为天子大夫。
聘、问也。享、献也。私觌、偏见也。
天下国有俊士,世有贤人。迷者不问路,溺者不问遂,亡人好独。诗曰:“我言维服,勿用为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问也。
礼者,本末相顺,终始呼应。
和鸾之声,步中武象,趋中韶护。君子听律习容而后出。
水行者表深,令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令人无失,礼者,其表也。先王以礼义表天下之乱;今废礼者,是弃表也,故民利诱而陷祸害,此科罚之以是繁也。
君于大夫,三问其疾,三临其丧;于士,一问,一临。诸侯非问疾吊丧不之臣之家。
公行子之之燕,遇曾元于涂,曰:“燕君何如?”曾元曰:“志卑。志卑者轻物,轻物者不乞助;苟不乞助,何能举?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不焚也。利夫秋毫,害靡国度,然且为之,几为知计哉!”
文貌情用,相为表里表里。礼当中焉,能思考谓之能虑。
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当时,以是富之也。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七教,以是道之也。诗曰:“饮之食之,教之诲之。”王事具矣。
夫行也者,施礼之谓也。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父老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
人主仁心设焉,知其役也,礼其尽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礼,天施然也。
均衡曰拜,下衡曰顿首,至地曰稽颡。
舜曰:“维予从欲而治。”故礼之生,为贤人以下至百姓也,非为成圣也;但是亦以是成圣也,不学不成;尧学于君畴,舜学于务成昭,禹学于西王国。
天子即位,上卿进曰:“如之何忧之长也?能除患则为福,不能除患则为贼。”授天子一策。中卿进曰:“配天而有下土者,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优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以后,后则事不举。患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成御。”授天子二策。下卿进曰:“敬戒无怠,庆者在堂,吊者在闾。祸与福邻,莫知其门。豫哉!豫哉!万民望之。”授天子三策。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