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chapter29[第1页/共3页]
上德有为而无觉得;下德有为而有觉得。
能够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六合初创之前;也能够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老子・第七章】
六合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贤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翻译】:
天长地久。六合以是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有趣,视之不敷见,听之不敷闻,用之不敷既。
【翻译】:
【老子・第五章】
是以贤人处有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翻译】: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可贵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气稳定。
是以贤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忘我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第三十五章】
【翻译】:
要收敛的,必先张驰一下。要减弱的,必先加强一下。要烧毁的,必先鼓起一会儿。要篡夺的,必先让与一点儿。这是奥妙的亮光。
是以贤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有为,则无不治。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凡是译为”能够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久稳定的道”,夸大道是不成言说的。但如许的翻译,即是一开端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能够性和可靠性。实在”常”字在《老子》中多为”凡是”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门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霸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有”体例”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成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普通的事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据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予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端就廓清观点,夸大他上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普通常指的道,不是普通的事理,即非”常道”,而是……是甚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上仁为之而无觉得;上义为之而有觉得。
大道满盈,无所不在,周流摆布。万物都是籍著他生的,他不自夸自夸。大功都是由他而来的,他不彰明昭著。他爱抚滋养万物,却不以主宰自居,看起来微不敷道的模样。当万物都凭借归向他时,他仍然不以主宰自居,如许,他的名份可就大了。因为他从始至终不自发得大,这就成绩了他的巨大。
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三章】
【注释】: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实在,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天长地久。六合之以是能悠长,因为它不自贪自益其生,以是能长生。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以是,从虚无的角度,能够揣摩他的奇妙。从实有的角度,能够看到他的踪迹。
以是,贤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内心谦虚,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健。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况,那么,即便有矫饰聪明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顺从有为之道,则没有不承平之理。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