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七章:高调的孙天官[第2页/共2页]
与此同时,赵尚书也是一阵惊诧,不是因为孙丕扬说错了,恰好相反,孙天官说的是真相!
赵世卿沉吟半晌,点了点头。
不过另有一个题目就是,天下那么多处所,如果都调派钦差前去的话,动静闹得未免太大了。
如此一来,双便利也就心照不宣,将常平仓的代价定的很低,百姓们天然会挑选代价稍高的粮商这边,而处所官也省下了很多工夫,毕竟收买粮食要调派职员,核清账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士绅大户得了实惠,天然会给处所官好处和便当,可谓共赢。
毕竟进了宦途,有些事情是不成制止的灰色地带,闹不出乱子也没人去管,也算是成了大明体制当中一点小小的弊端。
孙尚书说的有条有理,让赵世卿都一阵愣神,倒不是质疑孙天官的体例,也不是诧异他能说出这番话,而是有些奇特,为甚么孙丕扬会说出这些话……
都察院那边还好说,本就有各地的梭巡御史可用,可户部这边,一时之间上那去找那么多熟谙经济的官员分赴各地……
转头一瞧,赵世卿却又发明了些古怪,听完孙丕扬的这个表态,万世德的神采模糊有些镇静。
不错,是自承其过,处所官和士绅勾搭,把持物价这类事情并不罕见,但普通来讲,只要不被人抓住把柄就没事,而孙丕扬作为吏部尚书,在廷议之上站出来指责处所官吏放纵商贾哄抬物价,有渎职之过,岂不是在说他本身用人不当?
这是朝廷的正规法度,都察院审案,大理寺复核,以是主审官必定是万世德。
毕竟都察院和朝廷其他的衙门都分歧,都察院的门下是各道的御史,而这些御史固然挂名在都察院之下,但是却并不受都察院太多掣肘,身为左都御史,如果想要在御史当中立起威望来,就只要带着他们去弹劾别人这一条门路了。
常平仓之事能够暂缓,户部也不是没了常平仓就没有平抑物价的体例,如果调派钦差赶赴各地,及时管控之下,想必也能够节制粮价。
在这个时候,孙天官理应保持低调才是正理,但是现在,孙丕扬俄然跳出来,直言常平仓的题目是因为处所官事情不力,放纵粮商哄抬物价,乃至连渎职之罪如许的话都说出来了,这可不像是一个低调的人应当做出来的事情啊……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