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七章:高调的孙天官[第1页/共2页]
不过另有一个题目就是,天下那么多处所,如果都调派钦差前去的话,动静闹得未免太大了。
“此事大司徒不必忧心!”
“元辅,依老夫之见,一条鞭法之事不必过分苛急,可暂行一地,节制好粮价以后再缓缓图之,诸位所忧心者,不过税赋之策一改,各地粮价突然颠簸,但是只要适应下来,粮价便会循为成例,我等无妨从一地开端推行,待得一地稳定以后,再行另一地,如此一来,可保各地安稳过渡,户部也不至于慌乱!”
常平仓之事能够暂缓,户部也不是没了常平仓就没有平抑物价的体例,如果调派钦差赶赴各地,及时管控之下,想必也能够节制粮价。
归根结底,是因为他方才在朝堂之上遭到了弹劾,并且还不是普通的弹劾,弹劾他的人,是今上的亲信人物杨涟。
如此一来,双便利也就心照不宣,将常平仓的代价定的很低,百姓们天然会挑选代价稍高的粮商这边,而处所官也省下了很多工夫,毕竟收买粮食要调派职员,核清账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士绅大户得了实惠,天然会给处所官好处和便当,可谓共赢。
孙尚书说的有条有理,让赵世卿都一阵愣神,倒不是质疑孙天官的体例,也不是诧异他能说出这番话,而是有些奇特,为甚么孙丕扬会说出这些话……
再往深了想一层,文选司郎中蒋时鑫方才被杨涟弹劾秉公舞弊,天子下诏命都察院会同大理寺会审此案,实际上就是将审案权交给了都察院。
要晓得,三品以下官员的铨选大权,但是都把握在吏部的手中,而根基上每一份入了吏部黄帖的官员告身,都是由他这个吏部尚书签发的。
常平仓的设置,说白了就是跟粮商抢买卖的,并且矫捷性很强,收粮的代价需求随时调剂,随行就市,借以平抑物价。
都察院那边还好说,本就有各地的梭巡御史可用,可户部这边,一时之间上那去找那么多熟谙经济的官员分赴各地……
而这份订价的权力,就把握在处所官的手中,以是稍有眼色的粮商,每逢夏秋收成之际,就会开端各方活动,力求能够影响常平仓的运作。
前脚朝堂上方才有官员出面弹劾他,这个时候就把本身的把柄往外头递,难不成这位大冢宰是放弃医治了?
与此同时,赵尚书也是一阵惊诧,不是因为孙丕扬说错了,恰好相反,孙天官说的是真相!
毕竟都察院和朝廷其他的衙门都分歧,都察院的门下是各道的御史,而这些御史固然挂名在都察院之下,但是却并不受都察院太多掣肘,身为左都御史,如果想要在御史当中立起威望来,就只要带着他们去弹劾别人这一条门路了。
不错,是自承其过,处所官和士绅勾搭,把持物价这类事情并不罕见,但普通来讲,只要不被人抓住把柄就没事,而孙丕扬作为吏部尚书,在廷议之上站出来指责处所官吏放纵商贾哄抬物价,有渎职之过,岂不是在说他本身用人不当?
而朝廷这边,固然对此心知肚明,可处所上的事件千头万绪,加上赵世卿方才提起过的各种启事,如果强行令处所官收买粮食充入常平仓,恐怕会闹得更费事。
赵世卿沉吟半晌,点了点头。
试问万总宪方才执掌都察院,如果就顺势掀起一场宦海当中的整风活动,必定会让他狠狠的赚一笔名誉,更能在一众御史当中立起威望来。
御史言官干的是甚么,不就是纠察百官,弹劾百僚吗?
更费事的是,在很多处所,特别是江南繁华之地,粮食买卖都是由本地的士绅把持的,而处所官在政务上有无数处所需求士绅们的共同。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孙丕扬竟会站出来自承其过!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