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堂议[第1页/共4页]
但遭契丹南侵以后,景延广立即将本身说出的话吃了归去。契丹灭晋,一共有三次大范围南攻,前两次都为晋国挡住,另有不小斩得胜果。晋国诸军将士,不畏北狄,浴血死战,反倒是景延广,领兵而畏战,临阵而怯敌,表示得非常窝囊。及去岁契丹再度大肆南下,耶律德光入汴,受不住“挑动国战”的罪恶,畏刑而扼喉自戕。
景延广是后晋朝的“大人物”,也是行伍出身,以箭术与体力著称,曾仕后梁、后唐、后晋三朝,不过真正崛起,还得在跟从晋祖石敬瑭过后。在石敬瑭引契丹为援,南夺中原、代唐立晋的过程中,建功不小。
郭威所言王秀峰、白公者,指的是王峻与白文珂。王峻相州人,字秀峰,年青时展转多地,数度易主,直到投奔刘知远,方才安宁下来。军职牙将,职级职位固然不高,但其人很有些干才,办事得力,极得刘知远赏识。
在这个过程中,“横磨剑”这个梗便产生了。当时景延广对南来问责的契丹使者乔荣做了一番倔强的回应,此中有一言曰:晋朝有十万口横磨剑,翁若要战则早来。这话说得是慷慨激越,豪情盖天。
刘知远的心机,明显不在部属的那点争端上,摆了摆手,略作沉吟,方看向王章:“河东钱谷之事,皆委于君,碎务度支,军资糜费,向使孤安。唔......倘若用兵,仓廪可足?”
史弘肇虽是这个期间批量培养的标准武夫,粗鄙易怒,好武厌文,脾气非常暴躁。他对“横磨剑”这个梗固然不熟谙,乃至有些茫然。
常思年纪不小,一头老发,精力却非常矍铄。此人起于军卒,却无多少军功,才气平淡,得以居将位,只是运气好被刘知远看上了。不过此人与郭威友情匪浅,郭威微末时,常衣食其家,待之为父叔,哪怕至今,暗里里仍旧称呼其为常叔。
刘知远话里,尽是对契丹的顾忌,但观其神采,也仅是顾忌罢了。处在这个期间,作为一名合格的枭雄,野心激起的时候,别说几十万契丹雄师,纵使再倍之,亦不成能不战便即纳土献降。
“方才堂间,诸公皆主动进言,独占将军神采泰然,不置一词,倒是何故?”刘承祐目光安静地谛视着郭威,发问。语气平平,乃至显得有些有趣。
此前,受刘知远命出使汴梁,奉表于契丹,献贺礼,表虔诚,趁便向耶律德光解释未敢离镇亲身上京谒拜觐见的启事,摸索一下其态度。当然,更首要的是“间谍”任务。耶律德光入主汴梁,中原河南士民深受其苛虐,此类的动静纷至沓来,但究竟如何,还需专人实地“考查”一番。
耳边响起那略显干冷的呼喊声,郭威住脚,转过身,有些讶异地看着刘承祐,恭敬地抱拳:“仆射唤末将何事?”
闻其所表忠心,刘知远有了些反应,抬手止住神采激越的老将,淡然说道:“你这是老成之言。契丹军强,这是不争的究竟,便是孤,想到那足以踏平江山的铁马金戈,亦不免心生顾忌!”
脑中思路不止,动机不竭,走动间,刘承祐的神采更显淡然了。及至母亲李氏庭前,方伸手揉了揉脸,尽量使脸部肌肉温和些,入内存候......
看郭威这谦善的模样,刘承祐神采没有任何窜改,只是声音略微拔高了些:“将军何必妄自陋劣。我常听大人说,将军机灵聪敏,常常言之有物,深切綮肯。现在时势动乱,河东去从无依,还请将军不吝见教。”
听其言,看着刘承祐那麻痹的神采,郭威眼睑微微垂下,思吟多少,方才娓娓而谈:“河东的将来,我等赘言再多,也尽在北平王一念之间。以大王的贤明睿智,刚毅果断,心中恐怕已有计议。末将等,只需静候机会,待大王马首所向,提剑而往便可......”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