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殿堂争论[第2页/共3页]
大业七年,朝廷又征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船只相次千馀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数十万人来往驰道,挤满门路,日夜不断,死者相枕,臭秽盈路。
“近年徭役确切沉重,可朝廷也免除了统统役丁租赋,作为赔偿。”
杨广笑了笑,对樊子盖的冲犯之举,毫不觉得意:“但是爱卿,汝可莫要忘了,在开皇十八年,就是你口中的这个弹丸小国,曾使我父皇,灰头土脸啦。”
而我朝如欲俭仆民力,就正该一鼓作气,将高句丽一举荡平才是。一旦战事拖延,只会倍增耗损,与樊尚书俭仆民力之愿相反。再如陛下,觉得臣见知陋劣,不敷采信,那何不问问在场几位兵法大师?”
他这表弟,能够确有爱民之心,即位以后,也屡施仁政。
杨广听到此处,神采却已非常不虞,他皱着眉头,看向裴蕴:“果然如樊爱卿之言?”
只是他语声未落,这殿内就传出了一道衰老雄劲之音:“陛下!臣觉得,陛下亲征一事,仍需商讨。”
那御史大夫裴蕴,却在这刻出列,神采不满的说道:“高句丽之征,朝堂以内早已争议多次,早有结论。陛下的出兵诏令,也在大业七年,就已收回。二位莫非是要陛下,自食其言吗?这收回的圣旨,莫非还能收回不成?”
“正因记得,才要劝谏,所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征讨高句丽一事,确是势在必行!”
杨广却微一点头,再问李渊:“叔德你呢?可也觉得徭役沉重?”
插言之人,恰是御史大夫裴蕴:
各地百姓,特别山东山西与河南一带,早就不堪重负了。
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则紧随厥后,声如洪钟:“陛下百万雄师,旗号蔽空,此等出师,亘古未有,再有我军兵精粮足,军甲东西远胜那高丽小国,待挥师而至,那弹丸夷蛮必望风而靡!有何风险可言?”
裴蕴才又微一振袖,朝着杨广一礼:“可诚如唐国公之言,高句丽虽是弹丸小国,民不过四百万人,可近年国势日渐强大,又有契丹,靺鞨等族为其羽翼,毫不成轻视。
他说到此处,又用压迫性的视野扫视殿中,见世人都神采冷静,都无言语。
他身侧一名红袍老者,稍稍游移了半晌,随后也硬着头皮往前踏出一步:“臣苏威附议,自古以来,天子不成轻出,陛下运筹帷幄,遣得力将军前去便可,高句丽不过疥癣之患,不敷为惧,陛下何必立危墙之下?”
“那么现在,就是万事俱备!”
这位陛下能够看到的,也永久只是巍峨的宫城,笔挺的御道,壮观的运河。
便是陛下即位,扫平四方以后,其王高元也还是野心不死,不遵籓礼放肆不臣,两年前更欲暗结突厥为援,阴图叵测。似此等狼子野心之辈,若不严惩,我朝四方恶邻,不免效尤。且此国窃居之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更是我中原旧土!故而高句丽之征,势在必行。想必诸位同僚,并无贰言?”
“自先皇年间,高句丽便北联突厥,南通陈朝,怀虎狼之心,窥我大隋国土,更控契丹,靺鞨二族为己用,为祸北疆,犯境达二十七次,搏斗边民十余万,使四海不得清平。
大隋代周以后,苏威亦备受隋文帝赏识,与已故渤海郡公高颍帮手先皇,并参秘密。
杨广是雷厉流行,不肯拘从礼节之人,这位走入大兴殿后,就直接行至那圣座之上端坐下。随后也不等世人施礼结束,便开门见山的问道:“日前幽州总管元弘嗣的奏本,诸位爱卿可都已过目?”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