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殿堂争论[第1页/共3页]
至于那些役丁留下的累累白骨,早被打扫一空。
不过随后,世人就再偶然存眷这位。一句声质明朗,语声铿锵之音,自来众臣以后响起。
他此句道出,就见人群当中,稀有人投来讶异的视野。有惊奇,有讽刺,也有愤怒。
不过这些话,李渊倒是千万不敢在杨广面前说的。他凝声思忖了半晌,便凝声回道:“樊尚书之言不假,之前臣主政岐,陇二州之时,官方逃役之事,就屡有产生,近年特别严峻,百姓畏役如虎。不过那高句丽,也是我朝亲信大患,不成不除。
大业五年,征吐谷浑;大业六年,陛下南巡,又修江南河。现在各地百姓早已不堪重负,闻役而变色。特别河南山东等地,不但民生凋敝,耕稼失时,田畴多荒。
他说到此处,又嘲笑着问:“樊尚书说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此言大谬,也有失公允!我朝自从大业四年起,即开凿永济渠,并遣人刺探绘制辽东与高句丽地形,又在涿郡堆积粮草军资,另造海舰三百。陛下为此战处心积虑,积聚四载,樊尚书却言陛下未曾殷鉴前过?”
“那么现在,就是万事俱备!”
可所谓狮子搏兔,亦用尽力,我朝不能因其国小,而有半点轻视。臣传闻昔日始皇欲征楚,首问王翦,需雄师六十万,再问李信,只需二十万骑。成果后者败于城父,前者则一举灭楚,”
但是豪门之臣多奉承,上面那些卖力修建东都,督造运河之官,为巴结圣意,追逐工期,对役丁各式催逼,全不吝性命。
裴蕴朝杨广躬身一礼:“且陛下即位以来,便施以轻徭薄赋之策,不但将成丁之龄,提至二十二岁,更免除了天下女丁之役,此政亘古未有。私觉得陛下之仁德,古之圣君不能及。”
杨广则还是不说话,只微微点头,神采已经不霁。
杨广听到此处,神采却已非常不虞,他皱着眉头,看向裴蕴:“果然如樊爱卿之言?”
他这表弟,能够确有爱民之心,即位以后,也屡施仁政。
“圣君之言过分,卿爱我,怕是不肯言朕之非!”
“已经看过了。”
这位年近七十,白发苍苍的老臣,正颤颤巍巍的从众臣当中走出:“陛下,那高句丽,不过是弹丸小国,民不过四百万,甲不过十万具。只需遣一大将,率二十万兵伐之,必可摧枯拉朽,平灭此国。又何需陛下亲征,劳师百万不成?”
大隋代周以后,苏威亦备受隋文帝赏识,与已故渤海郡公高颍帮手先皇,并参秘密。
便是陛下即位,扫平四方以后,其王高元也还是野心不死,不遵籓礼放肆不臣,两年前更欲暗结突厥为援,阴图叵测。似此等狼子野心之辈,若不严惩,我朝四方恶邻,不免效尤。且此国窃居之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更是我中原旧土!故而高句丽之征,势在必行。想必诸位同僚,并无贰言?”
杨广是雷厉流行,不肯拘从礼节之人,这位走入大兴殿后,就直接行至那圣座之上端坐下。随后也不等世人施礼结束,便开门见山的问道:“日前幽州总管元弘嗣的奏本,诸位爱卿可都已过目?”
这是他亲眼所见,昔日他任楼烦郡守,曾亲解楼烦一万四千役丁入京,可最后生还者,不敷三成。
殿内世人闻言,都毫不料外的,把目光齐齐投向火线的民部尚书樊子盖。
插言之人,恰是御史大夫裴蕴:
各地百姓,特别山东山西与河南一带,早就不堪重负了。
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则紧随厥后,声如洪钟:“陛下百万雄师,旗号蔽空,此等出师,亘古未有,再有我军兵精粮足,军甲东西远胜那高丽小国,待挥师而至,那弹丸夷蛮必望风而靡!有何风险可言?”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