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诸法因缘[第1页/共9页]
人之脑中,有二神,摆布以内,各居其一,一人主智,一人主慧,上帝之臣,亦是帝师,二人合一,便见上帝,凡人多智少慧,是故二人,一强一弱,一隐一现,若二者相称,上帝即明,人之真性,至此矣。
内心不安者,外求物填虚,
当持德心,保守良善,不为诸恶,从善如流,如法持戒,当修当得,法无贵贱,当舍须舍,
今此世人,内心德微,脆弱不堪,本即脆弱之性,罹难则避,逢困则怯,尚不能修得开阔人道,何况修为真圣之道哉,岂敢有如是贪欲哉,而此世人,便是如此贪得无厌而怯懦之性。
至真光芒亮,胜梵王亿万,
鬼仙之流,亦以修德修善为重,而不能自悟六合奥妙,尚不如人,何况圣真,鬼类修德善,为修其福分也,非修其表情心性,受人膜拜,接收精气,以此为食,修延其命,滋长修为。
人间人缘法,是理不是行,
初学之道,当净身心,身心所行,统统罪恶,皆当思念在前,先忆自过,心便忏悔,情意干净已,复修于静坐炼气工夫,若学禅定者,则于情意干净已修为禅定之法,皆得顺意而入,无有停滞,至于将来,真道可期,人间最美之心,在乎初心,从最后动手,至于终究了手,初心不忘,乃名圆成。
若自发得修学数年或数十年已非初学,如是此人,已堕名声海中,是海苦毒,能淹没一世修行之善因,是故初学之道,在乎净意,心止稳定,静境生净,哺育净性,乃至圣之初学也。
内心贫困者,外则贪金银,
多么为无上真人?
是故圣贤布道,皆以教理,以德行为是,各种修身之法,只为安止其尘劳之心机罢了,若本无尘劳之心,则不须修身之法,其德行天然合道,身心天然成道。
如是如是,当善赞叹,若以正道心修道,世人正心微薄,以其宿世以来正心微少故,正性不敷,是故需养正性而能贯穿至真大道,若彼贪欲之性,自长远以来,于无量劫中,贪欲未失,若彼能转贪欲而以修道,彼则是用无量劫心力修学于道,是故能善成绩至真大道,能疾成绩如是不思议境地。
余不敢卖人,亦不肯被人所卖,所言说之理,皆能够从书上得来,是世人怠惰不肯多闻罢了,苟或有人多闻,而自发得有知,于神仙之前尚敢矫饰,何况痴迷凡夫哉,邪法横行,世人不德之祸也。
但以因果缘,自还业为生。
人间凡网神通大,神仙亦陷名利门。
通灵附体之辈,好说因果,好说果位,好说业事,好说神通,彼等不修四禅八定,亦不修持修真正定,学习静坐,而养魂精,或不习法,求财求名,不修离欲,贪婪长生。
人身百节,乃至窍穴万千,百节有臣,窍中有神,万千神归心朝拜上帝,此人真性则成矣,千变万化,在乎此理,万化归一,亦在于此,气性亦尽,神亦摒弃,无气无神,乃入真谛,如是乃为至真之道。
问:我记得曾在法华那听过,仿佛是即坠即出?
无愿至真智,无量慧海性,
亦念宋濂肄业,虽少年人,亦能舍生忘死,为人间学问尚能如此,若为求真道,辛苦一番,何有怨乎,况畴昔以来,无数不得真道者尚且为漂渺之道而平生辛苦无有牢骚,彼等不得闻道者尚如是,若生当代,圣法流布,岂不更应尽力奋?
若无后果,则无结果,遇法是缘,在乎宿福,命里偶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放心于修便是,若求成道而损德,不成为也,宁死莫损道心。
人之心量,无有边沿,若夫牲口、鬼神之心量,与人无别,亦无边沿,一花之精气虽不过寸,而其精气所成境地,能够藏大千天下,如是天下亦可藏,何况无尽众生及灵妙乎。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