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去邪养真[第1页/共4页]
众短智者臆猜遐想而生邪见知识,传说者不辨真伪,邪说流布,在所不免,如是邪见传播,祸害世人知见,令人正善之信,益趋衰薄,况后代邪心修持者必不能得正修行,是故世人于正修行路,信心益减;比方菩提道中居士戒与削发戒,金丹道中有有为戒与有为戒,乃至各个教中各种戒律,如是律仪,便是修行之标,能够指路,世人量力持戒,量力修持,得证多么,即听天命。
各种诸戒律,可曾付实施?若戒行出缺,所得皆幻境,
多有是人,具各种业障,或已知,或不知,或虽知而以宿障不能顿消,此等诸事恼乱,至于修真,不得妙法,当听一言:
执恋于身见,食淫二欲牵,摆荡于精力,劣性障返还,
若民气天真,性命自归元,形神俱妙事,诚易不难堪,
世人堕入后天欲海,所欲求取长生者,乃为持续欲海深广罢了,何故言此,以世人发心皆为阴心所发,种邪得邪,何来正果?本日世人,虽有正心,亦欲改良,而因知见停滞,不能体味深妙正意,当慎思身心,身口意之行动,如有困厄,便是身口意中,有诸过罪,若真无过罪,行走火海,不损分毫。
人非生而知之者,知皆从厥后也,暂弃所知,便是赤子,暂弃数十年风俗,便是天真纯性,世人所不能如此者,为执所知重,风俗感染,不能暂离,于此无歇息境,思惟毕竟后天,虽复修学道法,亦不能成绩天赋见地;众静修者,清修形神,涵养性命,先修心性,德厚者得,少德者缺,清修之事,无师自成之道也,性命一体,形神俱妙之事非所易也,寡欲清心,方可学静。
颂:
如果你能自知,但不能知人,这只能自守,不能护人,因为这是‘穷’的境地,没有到‘达’的境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比方日月,光照天下,你若无日月之能,无日月心量,就不要求取尊上之名号;人间世人,谁如日月?谁含大千众灵?若无此心,不敷为大,无此大心,谁得圣果?众宵小无此大心而有此大欲,欲取天下为无私,欲取圣界为自有,心德差失远矣!
浩繁修行人,谁是离身者?因不离身智,慧量即有边,
颂:
若不持戒者,比方无师人,若非大行者,必不证道情。
百年以来,不肖先人,不学圣言贤章,蝇营狗苟于世,纵人欲坑害子孙,放流毒祸乱六合,天神怒而人间怨,横祸迭起,不知改过,纵有圣贤指教,亦被邪魔埋葬,诸祸自作,不思祸端罢了。
饮食需干净,莫使贪欲染,思惟及辩论,当起天真眼,
欲重之辈,阴神邪性之所主持,此等之人,信德贫乏,仁义陋劣,礼不达心,智不解理,但以粗陋,捉弄人我;是故,修真学道之辈,若诚意者,先断邪行,持守正见而成行动,正阳之性,涤除阴邪之习,何为阴邪之习?比方三魂七魄,十种属性,赤子十性,皆为纯阳,明耀光亮,至于成年,出错欲海,三魂阴长,障阻聪明,七魄生欲,谗谄身命。
是故善修者,当明存亡理,制欲见自心,自心住本身。
后代修行者,虽有得证者,但是不得果,聪明不发明,
诸学道者,当奉一事,不成烧毁,常诵圣贤文章,思之味之,与圣贤交感,感通圣心,便得圣意,此为大行,不成忽视,若无圣贤意境之感染,恐众学者皆被世俗妄欲所迷眼,是故不成烧毁,若已感通圣心,便与圣住,是入道人,是行道人,自明所行。
白日阳神运,刚烈志气转,入夜阴神动,可骇情自演,
人间之淫有二种,一者邪,一者不邪,染情之人,所生爱欲,作为之行,在乎人理,人德所容,是为不邪,邪劣淫行,毁伤人德天理,是故为邪,二者皆为淫也,若二种皆不生,便是清净心,即名梵行,比方梵天下,无男女别,但有身耳;比方诸仙,诸仙体化身,岂有肉身男女根器之别?以诸仙无淫性故,以诸仙超出世死故,说仙无男女,所化相者,为化众生故而,比方神灵魂体,虽现形色,岂有男女哉?系缘男女罢了,从彼而出,而非彼者,是名演变。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