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官职制度(下)[第1页/共8页]
但是,两科测验内容各有侧重,大略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因为帖经墨义只要能熟读经传及其注释便可登第,而诗赋则需求具有文学才气。同时,登科的名额明经又比进士多很多,《通典·推举三》说:
自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始,鼓励官方学习技艺。而后,凡理科测验之年,同时停止武科。武科测验项目以骑射为主。考场由兵部主持。
诸食禄之官,考在中上已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下已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若私罪下中以下,公罪下下,并解见任,夺当年禄,追告身,周年,听依本品叙。
唐朝取士,不但看测验成绩,还要有着名流士的保举。是以,考生纷繁驰驱于名公巨卿之门,向他们“投献”本身的代表作,称为“投卷”。若直接向礼部投献的,称为“公卷”,向达官朱紫们投献的,称为“行卷”。投献的作品,有诗、有文、也有表示史才、诗笔、群情的小说。投卷的体例使一些确有才气的人得以闪现头角。据《唐摭言·公荐》记录,牛僧孺以《说乐》获得韩愈、皇甫湜的赏识,杜牧因《阿房宫赋》遭到吴武陵的保举。但是,欺世盗名,弄虚作假者,也不乏其人。中唐今后,投卷多并且滥,弊端百出,一些主考官不得不规定投卷的数量,投卷完整流于情势。
(三)俸料。唐朝官员的俸料制是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制定的。所谓俸料,包含月俸、食料、杂用,职事官又有防閤或庶仆(一品至五品有防閤。一品防閤96人;六品至九品有庶仆,六品有庶仆15人)。这套内容庞大的俸料制,至唐玄宗时才合为一项。《新唐书·食货志五》说:“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令百官防閤、庶仆俸食杂用以月给之,总称月俸”。唐朝官员的俸料法定额数与实际支出常常不同很大,这在处所官特别为甚。其俸钱的来源有几个方面,或以公廨钱充,或以户税充,或以青苗钱充等等。
州县官吏平常事情,都算职分内应做的事,不在计课以内。所谓“职分”事,据《唐会要》载,大中六年(公元852年)七月考功司的奏文说:
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
魏晋今后,诸州皆置大中正,以鉴别流品,隋时避杨忠讳,改成州都,而去中正之名。
其进士大略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开元今后,四海宴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
所谓“考课”,包含着两种意义:一是考,就是考查自中心至处所各级官吏在其任职期间履行国度法律的详细表示;二是课,就是遵循国度的行政打算停止督课。总的说,考课就是国度遵循所公布的法律和行政法则,在必然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停止考核,并依其分歧表示,辨别分歧品级,予以起落奖惩。以是考课轨制又与官吏的铨选任用有着紧密的联络。在封建社会里,考课轨制各个朝代都有其分歧的特性——或详或略,或严或驰。唐朝的考课已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政治轨制了。
隋唐的科举制是提拔官吏的首要体例,共同着这类提拔体例,唐王朝又对官吏的功过、操行和才气规定了一套考核轨制,这便是考课。
专勤谨慎,宿卫如法,便习弓马者为上,番期不违,职掌无失,虽解弓马,非是灼然者为中,违番不上,数有犯失,好请私假,不习弓马者为下。
贞观初,岁定京官望高者二人,分校京官、外官考,给事中、中书舍人各一人莅之,号监中外官考使。考功郎中判京官考,员外郎判外官考。厥后屡置监考,校考,知考使。自太宗定下这类轨制后,终唐一代,根基上没有多大窜改。这类考课事情,按规定必在岁终完成。这是为次年官员的选授供应根据。但在此前,中心的省、台、寺、监以及处所州郡各级机构的长官,先要对被考的部属职员停止品德才气的评定,并把他们当年的功过德才登上簿状,作为档案质料。其品级:流内官分九等,流外官分四等。定等以后,各机构的长官再调集被考人劈面宣读考核定见(被考人可对其考语提出贰言),通过后,注入簿册。至此,算是初审。接着,中心和处所各级机构遵循规定日期(京官限玄月十三日,外官限十月二十五日之前)把被考者的簿状送报尚书省。与此同时,尚书省又把部属各司和各道监察官所汇集到的有关官员的考课质料一并汇总,交考功司作为考校时的参考。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