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中堂拉兄弟一把[第1页/共2页]
“此《论语》季氏篇,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白文公给出的讲明是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以是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论责的话当然是看管者的任务。”
既然我太爷降大清没有错,那凭啥说我太爷是贰臣咧?
本来是没有干系的,现在却有干系。
经贾六这么一提示,和珅顿时想到了,微一点头,道:“确是出自《论语》季氏篇中的季氏将伐颛臾。”
“这...”
从汉人的角度解缆评判明季以来降清的汉官,在乾隆看来就是教养世道民气的一个好体例。
也合适当前实际,他贾家不就跟那瞽者一样?
贾大全现在就是这心态。
这是个很奸刁的说法,属于两不获咎。
正想着,那贾公子又说话了。
贾六甚么感触且不提,归正他爹贾大全听了和侍卫这话,那胸口就跟被万春楼的小菊花用舌尖子舔过似的,贼他娘的舒坦。
但有一点还真被和珅说着了,当日乾隆传旨国史馆要定贰臣传时,曾言清初那帮降官“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受命,实是大节有亏。辄复畏死幸生,忝颜降附,岂得复谓之完人!即或稍有片长足录,其瑕疵自不能掩...”
触及天子对错,和珅明显不会随口便言,更加不会拥戴贾家这位公子,思考一番后道:“我觉得皇上之以是要国史馆编撰《贰臣传》,本意还是但愿能将这些人仕明及仕本朝诸多事迹据实直书,好崇奖忠贞,风励臣节,如此使我朝子民皆以忠君为己任,而不复别的。”
至有二姓者,非其臣之过,皆其君之过也!
可当爹的刚想趁热打铁为老太爷诉个委曲,以增加人家和侍卫对贾家的怜悯心时,边上的儿子却冒出句叫他摸不着脑筋的话来,顿时不欢畅的瞪了儿子一眼道:“大人说话,你插甚么嘴?”
恭维了一番乾隆,贾六又道,“我贾家太爷暮年确是明臣,这一点我等先人也不否定。然便是我家太爷品德有亏,国史据实直书,我等先人也不好说甚么。可我先人又有何错要使我出旗为民?”
正所谓使贰臣不能纤微隐饰,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而为大清子民立万世臣子纲常矣!
贾六心想我几年前就大人了,有甚么不能插的。
诸位社会着名流士及贤达们,看在贾中堂份上拉骨头一把,保藏务需求,月票务必给,打赏就随便。
那日乾隆陪太后看昆曲《桃花扇》,初始对戏中呈现的马士英深恶痛绝,待知这报酬明朝殉节,为我大清兵生生剥皮于太湖后也是不由感慨打动。再想国初那些汉官降臣,虽说于我大清有功,但无一人与“忠”字沾边,心中遂更加不耻。
乾隆定贰臣也好,定三姓也好,贾六都无所谓,他体贴的是贾家出旗这件事。是以话锋一转道:“崇奖忠贞,风励臣节自是功德,皇上夙来重教养,修文德以怀人...”
乾隆本人崇尚儒家学说,儒家学说所倡导的“忠臣不事二主”之说就深得贰心,而历朝历代评价人臣的最首要标准就是一个“忠”字。
“我家太爷仕清以后忠心耿耿,又为大清立下汗马功绩,现在皇上却定我家太爷为贰臣,这于情于理都分歧,故我觉得此皇上之错。”
那些叛变明朝降我大清的官员实在没有甚么错误,有错误的是他们曾尽忠的明朝天子。
要么是皇上不刻薄,要么是皇上身边有小人啊!
这句话的意义是瞽者走路不稳不去扶助,颠仆了不去搀扶,那么这类人又如何希冀有人帮助呢。
究竟有多少贰臣后代给出了旗,贾六晓得个屁,但他眼下要指着和珅帮他,就得拿这寡不寡、均不均说事。
和珅这话说的很仗义,也非常通情达理。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