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第4页/共6页]
北静王妃因扇面上的一手好字,失了轻视之心,此时听北静王催促,把目光朝那扇面细心看去,不觉念叨:“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太小雪时。蒂不足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半床落月蛩声切,万里寒云雁阵迟。明岁秋风知再见,临时分离莫相思。果然有几分意义。”
北静王妃被她一顿不痛不痒的恭维,说得火气全没了,探听得北静王那边玩乐之事临时告一段落,内里请的伶人们都已经退去了,恰好是个机会,就带着人浩浩大荡赶畴昔存候,却见北静王在他小书房的一张榻上歪着,仿佛是在轻声读一幅扇面上头的字,在旁服侍的人好巧不巧恰是贾宝玉,正拿了个美人锤替北静王捶腿。
宝玉见状,仓猝把手中的美人锤放在一边,见北静王手中拿着那把扇子不肯撤手,当即会心,转手从桌上取了另一把扇子,恭恭敬敬递给北静王妃,说话的时候却头也不敢抬,只敢用眼睛看底下,唯恐人说对北静王妃不敬,被揪住把柄:“都是舍妹闺阁当中的信笔之作,倒让娘娘见笑了。”
姚静忙问此中原因,方晓得就在宝钗为了海运之事焦头烂额、四周驰驱间,薛家出了大事。
北静王妃家学渊源,从小受诗文熏陶,非常狷介自大,本来是不屑这些金银俗器的,但她一贯非常在乎北静王,闻说北静王曾对宝钗赞不断口,心中就起了心机,笑着说道:“本来王爷也是见过她面的。既是如此,少不得本日我也见地见地了。”
宝钗自哥哥薛蟠将绸缎庄等铺子盘出去今后,就有一大票本来的部下赶来投奔,一个两个历练多年,自是夺目强干,只恨场子太小,发挥不开本事。现在长公主退出以后,失了桑落等天理教一干部众从旁襄助,浑水摸鱼,北静王和韩奇等人又都乐得甩手掌柜,故而这海运之事,恰是宝钗一手摒挡,这些旧时部下正愁动手头没事干,见状精力抖擞,不过数日工夫,就装束安妥,一世人押送着船队顺运河而下,筹算从南边港口出海,一起下南洋。
孙穆和张嬷嬷两人说了好一阵子的话,一问一答,世人本来还聚精会神听着,但是想起宝钗不日即将嫁到冯家去,心中都颇不安闲,不肯意深想。姚静百无聊赖之间,尽管嗅那园子里菊花的暗香,暗自默念着孙穆夜里总睡不着觉,是否要晒些干菊花做个菊花枕头助她安眠。正在想这些有的没的苦衷间,俄然见张嬷嬷向她使了个眼色,姚静一惊之下当即会心,两小我绕到一棵大树背面。
此时孙穆把事情挑明,言说宝钗婚期就是这几日,世民气中都很有依依不舍之意。孙穆身为宝钗师父,纵使心中多么不甘心,少不得替她过问一二的,就把张嬷嬷请过来,向她扣问宝钗备嫁之事,闻说宝钗已是说定由莺儿陪她嫁入冯家,小红留在这里替宝钗打理买卖,心中也不由赞成宝钗想得殷勤。
北静王却尽管含笑催促北静王妃:“你且莫要说别的。先看看这诗究竟如何?”
姚静忙问张嬷嬷原因,见张嬷嬷欲言又止,末端像下定了决计似的说道:“有件事情我一向瞒着宝女人,却不晓得如许做是否安妥。”
北静王妃在外头看着内疚,不言不语的,但是内心明白着呢,那几个年青清俊的公子,她都是叫得上名字的。因想起那几小我中有个贾家的贾宝玉,又俄然想起宝钗和贾家畴前有亲,不觉抱怨道:“可见龙生九子,各自的本性都分歧。便是这同气连枝的亲戚们,也有高低之分。方才那薛大女人,那般丰度,为人那般慎重,却又那样的无能。这贾府传说里衔玉所生的公子哥儿呢,就一味只晓得同王爷一起玩乐,端庄的事情一概做不来。我看这老天爷想是差了,他们两小我,还不如阴阳倒置一下的好。薛大女人那样的,恰好顶天登时,支撑家业,似那姓贾的,如果女儿家,我便干脆秉明宫里,纳了她当个妾室,将来也好生出一男半女来,算得是我的功劳,岂不比眼下同王爷不清不白的混闹要好上很多?”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