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2)[第1页/共3页]
到现在为止,西方哲学传入后最丰富的服从,是答复了对中国哲学包含梵学的研讨。这句话并没有甚么冲突的处所。一小我碰到不熟谙的新看法,就必然转向熟谙的看法寻求例证、比较和相互印证,这是最天然不过的。当他转向熟谙的看法,因为已经用逻辑阐发法武装起来,他就必然要阐发这些看法,这也是最天然不过的。本章一开端就讲到,对于儒家以外的当代各家的研讨,清朝汉学家已经铺了门路。汉学家对当代文献的解释,主如果考据的、语文学的,不是哲学的。但是这确切是非常需求的,有了这一步,然后才气利用逻辑阐发体例,阐发中国当代思惟中各家的哲学看法。
正因为这个原因,以是西方的哲学研讨虽有那么多分歧的门类,而第一个吸引中国人重视力的是逻辑。乃至在严复翻译穆勒《名学》之前,明朝的李之藻(1630年卒)早已同耶教神甫合译了一部中世纪讲亚里士多德逻辑的教科书。他译的书,名叫《名理探》。在第十九章已经说过,“名理”就是辩名析理。严复将逻辑译为“名学”。在第八章已经说过,名家哲学的本质,以公孙龙为代表,也恰是辩名析理。但是在第八章我已经指出,名家哲学与逻辑并不完整不异。但是有类似之处,以是中国人当月朔传闻西方的逻辑,就顿时重视到这个类似之处,将它与中国本身的名家联络起来。
中国哲学门有很多传授。这些学者有的是古文学派,有的是今文学派;有的信程朱,有的信陆王。此中有一名信奉陆王,教我们的中国哲学史,是两年的课程,每周四小时。他从尧舜讲起,讲到第一学期末,还只讲到周公,就是说,离孔子另有五百年。我们问他,按这个进度,这门课甚么时候才气讲完。他答复说:“唔,研讨哲学,无所谓完不完。若要它完,我一句话就能完;不要它完,就永久不会完。”
与严复同时有别的一名学者,在哲学方面了解比较透辟,观点比较深切,但是他放弃哲学研讨以后,才闻名于世。他就是王国维(1877―1927)。他是当代最大的汗青学家、考古学家和著作家之一。他在三十岁之前,已经研讨了叔本华和康德,在这方面与严复分歧,严复研讨的几近只是英国思惟家。但是到了三十岁,王国维放弃了哲学研讨,其启事具见于他的《自序》。他在这篇文章中说:“余疲于哲学有日矣。哲学上之说,多数敬爱者不成信,可托者不成爱。余知真谛,而余又爱其错误巨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伦理学与纯粹之美学,此吾人所酷嗜也。然求其可托者,则宁在知识论上之实证论、伦理学上之欢愉论与美学上之经历论。知其可托而不能爱,觉其敬爱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沉闷,而克日之癖好以是渐由哲学而移于文学,而欲于此中求直接之安慰者也。”(《静安文集续编》自序二)他还说,如此宾塞在英国、冯特在德国,这些人都不过是二流的哲学家,他们的哲学都不过是调和科学或调和前人体系的产品。当时他所晓得的其他哲学家都不过是哲学史家。他说,他若持续研讨下去,能够成为一个很胜利的哲学史家。他说:“然为哲学家则不能,为哲学史(家)则又不喜,此亦疲于哲学之一启事也。”(《静安文集续编》自序二)
西方哲学的传入
过了不久,另一名教员来教我们,他倒是成心识地尽力把这门课上成真正的逻辑课。耶方斯的书前面有很多练习,这位教员也不要求我们做,但是我本身仍然在主动地做。碰到有个习题我不懂,我就在课后要求这位教员讲授。他同我会商了半个小时,还是不能处理,他最后说:“让我再想想,下次来了奉告你。”他再也没有来,我为此深感抱愧,我实在不是成心难为他。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