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1页/共9页]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①。”道善则得之②,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觉得宝,惟善觉得宝。”舅犯③曰:“亡人有为觉得宝,仁亲觉得宝。”
⑤好(hào):爱好。
④致:推而极之。致其知:欲其所知无不尽也,也就是教唆他的知识极其丰富,达到无所不知的境地。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④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办理国度却努力于追逐财产的君王,必然遭到小人的鼓动。他把小人当作好人,任用小人来办理国度,那么灾害祸害就会一起来临。即便有好人,也不晓得该如何办了。这就是说,国度不该该把获得私利作为好处,而应当把仁义作为底子好处。
②齐:整治,管理。家:家庭。
【原文】
十.释“齐家治国”
②未之有也:即“未之有也”。之:指代文中所说的本末倒置的环境。
①此谓知本:这一句与上文反复,程子思疑其为“衍文”。
【注释】
⑥克明峻德:峻,大。意义是为人能明德,必然能发扬光大。
十一.释“治国平天下”
【译文】
①孟献子:鲁国的大夫,仲孙蔑。
①老老:尊敬白叟。第一个“老”为动词,意为“尊敬”,第二个“老”为名词,意为白叟。
【译文】
【译文】
③恂栗(xún lì):描述因惊骇而颤栗。这里指谦恭谨慎的模样。
心不在焉,看也看不了然,听也听不清楚,吃了东西却不晓得是甚么味道,这就是进步本身品德涵养关头在于端方本身的思惟。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①。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效。
【译文】
自天子乃至于庶人①,壹是皆是以修身为本②。
②作:抖擞,鼓起。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原文】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①,不与同中国②。此谓“唯仁报酬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③;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④,菑必逮夫身⑤。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⑥。
①迸:逐,摈除。四夷:泛指我国边陲的少数民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叫做四夷。
⑤中(zhòng):“符便”的意义。
①经:经文,典范。
③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悖,逆。意为,君王关于政教之言有悖逆于民气,则百姓必以悖逆之言应对。
所谓要使天下承平起首要管理好国度,居上位的人尊敬白叟,老百姓就会鼓起孝敬之风;居上位的人恭敬兄长,老百姓就会鼓起恭敬兄长的民风;在上位的人顾恤孤儿,老百姓就不会违背常理。是以,君子像标准一样起着榜样带头感化。
【原文】
【原文】
【原文】
③《诗》:指《诗经·风雅·文王》,是歌颂周文王的。
①恶(wù):讨厌。
②自:由,出自。
③之:助词。谦(qiè):通“慊”,对劲。
③亲民:程颐以为“亲”通“新”,为革旧更新之意。
《诗》云:“宜兄宜弟②。”宜兄宜弟,而后能够教国人。
【注释】
【原文】
【原文】
【译文】
④慎其独:独处时能谨慎不苟。
②生之者:出产财产的人。之:指代财产。食之者:坐食的人,消耗财产的人。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①,一国反叛。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②,一人定国③。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