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惊鸿之见[第4页/共8页]
史乘没能写出那年的惊心动魄,只留有冰冷的寥寥数语:洪庆二十一年,成王世子楚怀英战死疆场。次年春,帝下诏,任秋惊寒为西北都护。那是先帝下的最后一封圣旨,因此慕致远记得特别清楚。
张远点了点头。
“如大人所见。”张远不紧不慢地应道。
慕致远面前闪现出当时她那漂渺而浅淡的笑容,由衷地感到痛心,经历过多少的风吹雨打,才气那样的云淡风轻,经历过多少存亡拜别,才气那样的洞明油滑。
“莫非是个哑巴?”慕致远喃喃自语。
张远还是点头。
“就在将军府吧。”慕致远应道。
公然,晚间膳后,老将军趁着张远被小厮唤出去之际,低声言道:“旷达,人称‘笑面虎’,风俗以笑迎人,常常在不显山不露水间取胜,深得将军火重。他不但是将军的师爷,还是她的智囊,其才气可见一斑。”
世人神情与他截然相反,全都耷拉着脑袋,一副听天由命的模样。
本来无精打采的将军与幕僚因她最后一句话而变得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神采奕奕,目光炯炯,窜改之快令慕致远叹为观止。
“公子说,保家卫国,是为将者之责;纠察百官,是御史大夫之责。各司其职,并不相悖。”黑妞踩着脚下的雪,背着双手,跳来跳去。
“不吃不喝?”
“将军月前便外出观察了,若路程顺利,这几日也快返来了。慕大人、老将军如有叮咛固然找旷达,旷达愿略尽地主之谊。”张远此话说的极其标致,一方面交代了秋惊寒的行迹,另一方面表示出热忱好客,“凉州风景虽不能与都城之雅澹和顺相媲美,但文庙、罗什寺塔、白塔寺、天梯山石窟,倒也值得玩赏一二。”
慕致远不由地问道:“老将军,漠河之战是成王至公子挂帅的那一战吗?”
“一者,以战养兵,让将士们练习如何故少胜多,如何故智取胜;再者,那些山贼身份特别,有些是真正的山贼,有些是探子,后者居多,不宜冒然连根拔起。”张远正色道。
“主如果为了好安排路程。”太史安红着脸低首应道。
傍晚回将军府时见门前跪了一名直挺挺的男人,三十开外,赤/裸着上身,背负荆条,嘴唇冻得青紫交集,眼神淡然地扫了慕致远一眼,随后又垂下了脑袋。北风烈烈,铁骨铮铮,构成光鲜的对比。
秋惊寒眉间缓慢地掠过一丝惊奇之色,脸上浮出几分漂渺而浅淡的笑意,淡淡隧道:“晚间下雪了,天寒地冻的,惊寒怕您接受不住。左老将军的美意,惊寒心领了。”
话音刚落,入北地后一向神采恹恹的楚忠良拉长了耳朵。
一笔而成,气势澎湃。
也不管慕致远是否听清楚,已走远,闲庭漫步般的萧洒身影垂垂步入雪花中,渐行渐远。满头的银发再一次刺痛了慕致远的眼,他屏住呼吸才听清楚最后那一话,那句语焉不详的美意提示。
“秋狩又是如何一回事?”
关于边塞,书卷中亦多有记录,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必怨杨柳,东风不度玉门关”,又如“大漠孤烟直,长河夕照圆”,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身临其境,才气够真正见地到北地的开阔苦楚,体味到边塞将士的艰巨。曾经听闻秋惊寒远走边塞,慕致远多少觉得有几分墨客意气,但是越往北越是心惊,心底的那几分不屑垂垂变成了佩服。一个年纪悄悄的女子,到底经历了甚么,才气挑选一条如此盘曲的门路;到底是有多坚固不拔,才气在这烈烈北风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死守着。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