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世无艰难,何来人杰[第2页/共4页]
道光二十六年,唐鉴致仕。回善化故乡住了一年以后,应朋友之邀,到江宁主讲金陵书院,很快名震江南,甚受士子们的恭敬。咸丰二年七月,唐鉴奉召入京。两个月内,咸丰帝召见十五次,极耆儒晚遇之荣。在第十五次召见时,咸丰帝向唐鉴垂询对于承平军的事。唐鉴鉴于江忠源的楚勇,在全州蓑衣渡得胜及保卫长沙的军功,向咸丰帝提出各省仿嘉庆朝办团练的成法组建团练,并提出先在湖南停止。同时向咸丰帝力荐曾国藩可大用,请皇上任命曾国藩为湖南团练大臣,授予他便宜行事之权。出于对曾国藩的深切体味,唐鉴对咸丰帝说,曾国藩翰林出身,久任京官,对处所事不熟谙,刚开端时会有不顺利,请皇上自始至终信赖他。唐鉴以本身平生名誉向皇上包管,曾国藩必可成大事。
"先生,叨教检身之要、读书之法究在那边?"曾国藩非常恭敬地向唐鉴就教。
"古今学问,汪洋若大海,弟子在它面前,有如迷路之孩童,不知从那边起步。"关于检身、读书,曾国藩思考多年而不得方法,唐先生竟然八个字就为其大纲挈领了。在唐鉴面前,曾国藩深觉本身学问浅薄,他持续就教,"先生,叨教这为学之道?""为学只要三门。"国藩的发问刚落,唐鉴便以明快简便的说话做了答复,"曰义理,曰考核,曰文章。考核之学,多求粗而遗精,管窥而蠡测;文章之学,非精于义理者不能至。""经济之学呢?"一心想要经邦济世的曾国藩急着问。
"叨教先生,经济宜如何审端努力?""经济不过看史。前人已然之迹,法戒昭然。历代典章,不过乎此。"经唐鉴一一指导,曾国藩于学问之道和修身之法仿佛一下子全明朗了。唐鉴又奉告他,催促本身修身的最好体例是记日记,并说倭仁在这方面勤奋最笃实,每日自朝至寝,一言一行,坐作饮食,皆有札记,或心有私欲不克,外有不及检者皆记出。又说本身记日记一一照实,决不欺瞒,夜晚与老妻亲热,亦记于日记中。曾国藩听后心中暗自发笑,也佩服老头子诚笃不欺的品德。
老夫子认当真真地用蝇头小楷写了一封长长的信,语气极其亲热,极其诚心。他把此次由江宁入京,皇上所赐与的破格隆遇详细地先容一番,特别把最后一次陛见,皇上的垂询及本身的密荐写得更加活泼。最后,老先生用动情的说话,回想当初四合院内,师生参议学问、砥砺品性的景象。末端尤使曾国藩打动:涤生吾弟,当年在京都时,老夫即知贤弟乃当今不成多得之伟器。此次进京,凡所见之昔日朋友,谈起贤弟品德学问、文章政绩,莫不交口奖饰,老夫行姑息木,亲见贤弟已成参天大树,私心之喜慰,非常人所能了解。老夫满腹话欲与贤弟倾诉,讵料伯母仙逝,贤弟已回湘上,何如!
曾国藩拿着唐鉴的这封信,几次看了几遍,心潮彭湃,起伏不安。当年在先生温馨的四合院内,师生之间不知多少次切磋过历代的治乱兴衰,对张良、陈平、诸葛亮、王猛、谢安、魏征、房玄龄、范仲淹、司马光、张居正等人的光辉相业,神驰不已。也曾悄悄下了决计,此生必然要入阁拜相,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奇迹,让史官将本身的事迹记在青史上,鼓励后代读书人。他想起回绝张亮基相邀之事。恰是要本身办大事的时候,为何如此瞻前顾后、顾虑重重呢?"世无艰巨,何来人杰?"唐鉴的话像闷雷一样,在耳边沉重地响起。涤生啊涤生,平素漫自矜许,那机会来到之时,你却畏葸不前,惊骇困难,这不是脆弱无能吗?曾国藩捧着唐鉴的来信,在椅子上正襟端坐,对本身提出了峻厉的责问。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