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我是阿斗[第1页/共2页]
同庆楼也算是西安比较大的酒楼了,会在每月的月朔十五请梨园子在酒楼开唱,雅间里,徐恪,李信和清歌三人围着一张桌子上品着同庆楼特制的冰镇酸梅汤,徐恪漫不经心的盯着台子,也不晓得是不是在看戏。
“我这一身本领就只能当个游击将军?”李信不满道,徐恪给李信将碗中酸梅汤给加满,笑道:“当个游击不错了,大明朝也快到头了,官当大了轻易拉仇恨。”
徐恪话一出口,李信和清歌都满脸惊奇的看着徐恪,不敢信赖这句话出自这个巡抚公子口中,李信皱了皱眉:“少白,你可晓得说这类话但是要杀头的。”
“别,阿斗不错,少爷就当阿斗了,要真跟我爹说了,那要被唠叨的更狠了。”徐恪摇了点头,看李信还在思考,俄然想起李信是河南杞县人,李自成今后的亲信谋士李岩也是河南杞县人,就是李岩向李自成建议每到一处抚恤百姓,开仓放粮,才使李自成的军队由流寇性子变成了盘据性子,垂垂对大明构成了本色威胁,当然,另有李岩和红娘子的一段嘉话,想到此处,徐恪不由八卦心起,问李信道:“小李子,你在故乡有没有听过一个叫李岩的人啊?”
“那你必然是搞错了,李精白只要两个儿子,宗子叫李麟孙,次子叫李鹤孙,并没有叫李岩的。”李信笑着摇点头,徐恪暗道不成能啊,又问道:“你肯定?”
“呵呵,我如果有你如许的父亲每天给我传授匡扶社稷的本领,我欢畅还来不及呢。”李信呵呵一笑,一副徐恪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模样,徐恪饶有兴趣的看着李信:“看不出来,你还想匡扶社稷?”
“那是,堂堂七尺,又生逢乱世,谁不想建功立业。”李信挺起胸膛,信誓旦旦道,清歌见了,扑哧一笑,“那你还考甚么功名啊,直接让少爷把你保举给老爷,在行伍中混个一官半职,凭你这一身好武功,如何也能混个游击将军做做吧。”
“我也就动动嘴皮子,来真格的可不可。”徐恪翻了翻白眼,这些汗青书上都有的,我还不是随便讲讲,那疆场上刀枪无眼的,万一被流弹打到,谁还晓得能不能在穿越了,清歌看着徐恪讲的头头是道,固然听不懂,内心却也是欢乐,笑道:“少爷就该把这些话讲给老爷听,省的他整天唠叨你,还觉得少爷是扶不起来的阿斗。”
“李岩?未曾听过。”李信想了想答复道,徐恪有些绝望,不甘心的问道:“传闻是前山东巡抚兼兵部尚书李精白的儿子。”
孙传庭一心教诲儿子,但他那里晓得徐恪一心就想做条咸鱼,徐恪是北大汗青系的门生,固然在宿世没甚么卵用,但他本身自认回到明朝也算半个先知,他看过很多穿越回明末的小说,但他实在大多是不屑一顾的,因为这统统都是大多作者的一厢甘心,底子没顾及到当时整的一个汗青背景和客观前提,他曾经的毕业论文就是阐述明朝灭亡的启事,他自认对明朝的灭亡看得很透辟,在他看来,这是个底子不成能去挽救的汗青趋势。
大明虽号称有二百万军队,可大多倒是毫无战力,已经腐蚀的卫所军,真正有战力的不过陕西、辽东、湖广加上大同宣府等不到四十万的精锐,却要面对海内近百万的农夫军和关外如狼似虎的满洲八旗,决策层几次失误,将领几次无常,海内天灾不竭,宦海败北暗中,国库入不敷出,如许的大明徐恪想不到有任何一种能够能够挽救他。
“杞县出的大人物未几,李精白这类官至兵部尚书的更少,我如何会记错。”李信笑道,徐恪叹了口气:“红娘子你晓得么?,李岩是红娘子的丈夫。”
“如何了,看起来兴趣不高?”李信捏了个花生米送进嘴了,徐恪收回目光,摇点头:“还不是我爹,每日都把我叫到书房,听他唠叨,耳朵都快起老茧了,还不如去三省先生家听课。”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