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心照不宣(二)[第1页/共3页]
“父皇息怒,儿臣实是不知江州出了何事,儿臣不明,还请父皇明训则个。”
“臣等谢陛下隆恩。”
听得此言,太宗先是抬眼看了看窗外的天气,而火线才有些个无法地叮咛道。
“尔本身看!”
“父皇息怒,父皇息怒,儿臣,儿臣……”
赵如海去了足足大半个时候,方才见李贞仓促而来,施礼间颇见慌乱不说,身上还透着股酒味,足可见这厮来之前正在欢饮,哪怕是换衣沐浴过了,也愣是没能将那浓到了极致的酒气压将下去。
这一听是江州出了大事,李贞忍不住便颤抖了一下,心知大事恐已不妙,只是幸运之心机尤存,这便硬着头皮地求肯了一句道。
“诺!”
本来经房、来二人大半个时候的安抚,太宗心中的火气已是消减了不长幼了的,可一闻到李贞身上的酒气,太宗的怒意当即便不成停止地又狂涌了起来,虽未曾怒骂吼怒,可一声冷哼里的煞气倒是浓烈得惊人。
“老臣不知。”
“回陛下的话,老臣刚接到江州急报,奏称粮库失火,又言运粮船队受损严峻,老臣不敢擅专,特来请陛下圣裁。”
太宗皱着眉头想了想,也感觉此案蹊跷颇多,就这么交给素无断案经历的李贞,怕是不当,加上虑及李贞本人在此案中也负有带领倒霉之责,于情于理,都不宜为主审之人,当即便撤销了原意,沉吟地便下了道旨意。
“儿、儿臣叩见父皇。”
太宗金口既开,赵如海又哪敢有涓滴的拖延,紧着应了一声,急仓促地便向房外奔了去……
“玄龄如此急地来见朕,但是出了甚事了么?”
……
见着李贞那惶恐而又苍茫的模样,太宗心中的火气顿时便更旺了几分,怒极之下,杀意顿起,虽未曾暴怒吼怒,可阴沉的话语里却已尽是粉饰不住的杀机,别说李贞当场便吓得两股颤栗,便是站在一旁的房玄龄等人也自好一阵子的心惊肉跳。
太宗金口既开,陪侍在侧的赵如海自是不敢有涓滴的粗心,紧着应了一声,领着两名小寺人仓促便退出了书房,自去安排相做事件不提……
“母舅,您看,那厮怎地也来了。”
时将午,批了一个上午折子的太宗已是颇见疲惫了,正筹算着人传膳之际,却见赵如海疾步从御书房内行了出去,谨慎翼翼地凑到了龙案旁,低声地禀报了一句道。
“陛下息怒,陛下息怒。”
太宗虽是疲惫得紧,可面对着房玄龄这么位忠心耿耿的老臣,叫起的声音却还是温暖得很。
“嗯……,宣罢。”
“哦?”
“甚么?快,递上来!”
“陛下,臣觉得江州粮仓被焚一事干系严峻,非断案之能臣恐难为之。”
连续两个“不知”下来,太宗的火气顿时便更旺了几分,怒骂了一阵以后,这才一顿脚,气急废弛地嘶吼了一嗓子。
这一见太宗仿佛有着将办案之权交给李贞之意,来济可就有些沉不住气了,没旁的,江州粮仓被焚乃是大事,即便是案子能破,也终归是须得有人出来背黑锅的,本来么,李贞无疑是最合适之人选,可他如果揽走了审案之大权,最重的板子天然也就打不到李贞的身上,如此一来,身负承上启下之责的来济岂不是就要成了替罪之羔羊,而这,明显不是来济所乐见之局面,不紧着打岔上一番,又更待何时?
太宗既是叫了起,谢恩乃是题中应有之意,却也无甚可多言处。
“诺!”
太宗赋脾气中人,火气一起,又哪是那么轻易能平复得下去的,但见其有若怒狮般一边在房中缓慢地来回踱着步,一边瞋目圆睁地呵叱个不休。
“父皇明鉴,儿臣觉得此事蹊跷,必是有奸佞暗中作怪无疑,儿臣鄙人,愿请命彻查此案,不得本相,誓不还朝!”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