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血唐莲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七节 逐粮天子[第1页/共4页]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李隆基双眼一沉,暗自点头附和。见张九龄已是成竹在胸,李隆基眉头不由皱起,先是语重心长,后是激昂道:“来年开春,朝廷迁徙东都,在此期间,朕再给你三个月时候,制定屯田一应所需,官员委任,调用拨款,征免役税,朕一概照准,如有临时难处,你无需再奏,相做事件,你可直接委任到户部,吏部,工部。河南屯田之事,朕全权授予你措置。”

就在中书令萧嵩劈面请辞的第三日,李隆基已经想好了中书令的新人选,此人便是时任中书侍郎张九龄。

待张九龄走出兴庆殿的宫门,李隆基拾起碗筷,持续用膳,可俄然没了胃口。高力士看在眼里,紧忙上前道:“陛下,菜凉了,老奴派人给陛下做些骨肉热汤,可好?”

高力士站在一旁,不说一说,于无声处接过两碗热茶,踩着沉稳步子走到二人中间,别离奉茶,随后退到一边,待君臣二人饮下烫茶,躬身望着张九龄身后的屏风,还是一动不动,沉默如金。

开元二十一年入夏,关中河西地区雨害连缀,稼地损减,直至秋收之际,粮产暗澹,各州百姓家中镂空,冻伤饿死,不计其数,就连天子京畿长安城的官民也堕入了缺粮的惊骇当中。

关中量产骤减,导致国库已无隔年粮储,如此危急,还是开元以来的头一遭。早在十月初,大唐天子李隆基下诏,蠲免关中及河南受灾诸州百姓的整年地税,并无偿向本地百姓农户发放种子,以备来年春耕,最大限度降落了农户的丧失以及挽回耕农来年耕作的热忱,不料,粮食完善所激发的危急接踵而至,让李隆基担忧的事情还是产生了。

身为天子,李隆基并不反对党争,相反,上面的臣子闹得越短长,本身的皇位就更加安然,凡是事都有底线,一旦宰相之争误了国政,李隆基就再也没法坐视容忍。眼下,关中粮储不敷,朝廷政务淤积,恰是废旧迎新之际,李隆基笃定,朝廷东迁洛阳之时,就是萧韩二人双双罢相之日,但是,如何能悠长处理关中粮储,李隆基此时还是一筹莫展。

像张九龄如许当世文豪,夙来瞧不上那些不经科举出身为浊的处所能吏和边陲武夫,可这位裴耀卿大人非同普通,他既有翰林文士所重视的明经出身,又有张九龄这些文人所不具有的丰富的处所在朝经历。当年李隆基泰山封禅,裴耀卿安民以抚,减轻民税,其才气德行,深得李隆基信赖,更加首要的是,裴耀卿还是朝中首屈一指的财务大臣,名声显赫,位如鼎臣。当下正逢国难之际,张九龄也明白,论引领群贤,本身出任中书令则是当之无愧,可若要处理屯田漕运税收等题目,较裴耀卿而言,本身也只能望其项背。

张九龄收起双臂,微扬下颚,双目对视道:“臣尚不知,请陛下相告。”

李隆基称帝以来,天下渐入富庶,四海乱世初呈,这都要归功于宰相的经心遴选和搭配用人的方略。李隆基全权任相,用人不疑,普通来讲,班子宰相是一主一副,如开元初年的姚崇、卢怀慎,宋璟、苏颋,张嘉贞、源乾曜,都是非常明智的挑选,虽说在任用文相张说上面,李隆基一时忽视,引发了朝廷内部摩擦,但总归是人尽其才,国政不衰,可自开元十五年张说罢相后,李隆基任命的己任宰相中,不是大搞朋党一家之言,就是文学吏治意气之争,直至萧嵩韩休这届,这类公开朝野的冲突终究达到了顶点。

李隆基忧色外露,转过身去,伸手用筷子指着碗中熟米,“朕之苦衷,九龄可知?”

“回陛下,据臣上月访问所见,秋雨害稼,灾情严峻,屯田一事,不成再拖。臣觉得,朝廷依河渠故道设置水屯为上策,来由有二,其一,稻米产量高于粟米,河南水屯胜利,足以处理关中粮缺的困难。其二,河南十余州蒙受水害,淤积难泄,正可用来莳植水稻,物尽其用,一举两得。”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


相关阅读: 快穿100式    欧皇    重生之网络争霸    时崎狂三的位面之旅    全世界都不及你    凌天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