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二、问道[第2页/共3页]
“以是经世大学闻名传授、新史学大徒弟斯年当年曾说过如许一句话,近代的汗青学只是史料学,汗青研讨应当对峙有一分质料说一分话。像江小友你如许天赋异禀,各种质料过目不忘,想用时能够信手拈来,如果处置学术研讨的话就占了莫大的便宜,特别是投身当代文史研讨,的确就是摆布逢源!”
江水源苦着脸说道:“不但是各家实际难以理睬的题目,就算是同一句话,比如《论语》的‘学而时习之’,从古至今就不下十数种解释,让人莫衷一是。更有甚者,乃至一个字都能找出好几个意义!”
韩先汝还是有些不放心,干脆号令江水源道:“江小友,你站在那边别动,我来清算清算,略微腾个地儿。记着,你站在那边别动啊!甚么都不准动!”见江水源规端方矩站在门口,韩先汝这才开端清算地上的那堆乱七八糟的书报杂志。
“关于阎若璩,你晓得多少?”
“阎若璩,字百诗,号潜丘,生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客籍晋省太原府,侨居我府山阳,是清初闻名学者,江藩在《国朝汉学师承记》中把他列为清朝汉学第一人,代表作有《古文尚书疏证》、《四书释地》、《潜丘札记》等――”
韩老先生嘴上固然说着抱愧,可半点没有清算的意义,反而再三提示江水源道:“江小友,这些书都是老头子我破钞半个上中午候,爬高就低辛辛苦苦找好的,等会儿还要用,你可别给我弄乱咯!”
“好、非常好!”韩先汝忍不住喝采道:“不但认得篆字,并且能说出笔墨出处。不但晓得笔墨出处,还晓得学者的平生著作。不愧是少年英才!想我老头子十多岁的时候,连清初三先生顾炎武、黄梨洲、王船山都不清楚,哪晓得乡贤里另有位阎百诗?年纪悄悄就有如此学养,完整能够登堂入室了。走,到我书房里渐渐聊。老婆子,泡壶茶来!”
“认得一点。”江水源在国粹讲谈社图书室里读过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比如?”
“那你晓得这副春联写的是甚么?”韩先汝望着吴昌硕的那副春联问道。
江水源惊诧很久才说道:“学术研讨不该该是得出一个众所公认、经得起时候查验的精确结论么?如果千人千面、人言人殊的话,那么做学术研讨另有甚么意义?”
两人一前一掉队屋。客堂里非常整齐素净,正堂上挂着石涛的《春山读书图》,也不知真假,归正仰仗江水源的观赏才气辩白不出来。画两边悬着吴昌硕的一副篆书春联。书画上面的黄花梨案几上摆着何朝宗的渡海观音像,德化瓷细致的质地和奇特的象牙白充分揭示出观世音菩萨静美柔曼的风味,观音像前几缕檀香正袅袅升起,披收回暖和隽永的味道。
韩先汝哈哈大笑:“还是刚才阿谁例子,分歧的人来读同一句话,发言必定会有所分歧,莫非你能说谁读错了么?分歧的人来写同一个字,字形必定会妍媸不一,莫非把它归结为都是错字?不管是简朴的字词句,还是庞大的实际体例,只如果分歧的人来研讨、来解读,因为期间背景、学术经历、小我兴趣等方面的差别,得出来的结论必定会有所分歧。这又有甚么猎奇特的呢?要晓得很多时候学术研讨证明的不是某个学术结论,而是考证了某种研讨体例!”
江水源也不粉饰,放下茶杯直接申明来意:“是如许的,长辈自从客岁有幸得您老指导以来,课余时候看了一些国粹根基文籍,感受收成颇丰。但是近一段时候以来看书却没甚么长进,感受是越看越含混,就仿佛进入了迷宫一样。”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