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修)起意[第1页/共3页]
第二天方启明就该去书院了,方万英让老李氏筹办了一背筐的土豆番薯,另有两条腊肉,决订婚自送方启明,趁便跟方万明道声谢。
现在家里一共五间房,白叟一间,方大山方二山两家摆布各一间,中间是用饭的堂屋,另有一间厨房,连着储物间。家里一共十二口人,确切拥堵了些。
平时饭桌上最多的是泡辣椒、泡萝卜之类的腌菜,炒个白菜、荷兰豆等当季的时蔬,再添一碗腌咸肉,实在非常下饭。
吃完饭,何氏支起胳膊肘捅了捅方二山,朝他使了个眼色。
方长庚内心叹了口气,说不清是失落还是甚么,起码在他看来,目火线万英还没有让他上学的设法。
方长庚悄悄扯了扯小李氏衣角,小李氏忙说:“如何吃不消,长庚平时活都抢着干,一点都不娇气,更小的时候还跟大山去过镇上呢。”
这时小李氏她们端着饭菜出去了,话题临时中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时候只要碗箸碰撞的声音。
方二山也为这事愁呢,只是他脾气外向诚恳,对方大山这个大哥还是很尊敬的,因而悄悄挤了挤何氏,让她别说了。
方长庚就又拿起那本《三字经》,坐到小李氏中间凑在油灯下看。
小李氏见状笑了:“长庚看得懂不?让你哥教你,再过一两年,娘也送你去私塾跟着二爷爷读书。”
只要一提男孩儿的事,何氏就闭嘴了。
方长庚点了点头。
方启明声音低得如蚊吟:“我……我想爷爷奶奶了……”他一边说,一边眼里闪着泪光看向劳老李氏和严万英。
想到每年为了供他读书花的银子,以及谁都不能了解的自负心,方启明咬咬牙说:“爷爷,我不读书了,让弟读吧。”
“小明一本书就几百文,这得甚么时候才气编够这个数啊?”何氏憋了十几年,现在也算破罐子破摔了,只要还没分炊,这家里的钱就有她说话的份。
方长庚有些惊奇,打量了一圈大人们的神采,最后落在做主张的方万英身上。
方启明卯足了劲把方长庚抱到有些高的木头长凳上,然后自个儿坐到中间,手脚端端方正地摆放好,低眉扎眼地等他爹经验他。
方长庚俄然感觉“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很有事理,方启明固然是个半吊子,但颠末几年的学术熏陶,看上去已经仿佛和土生土长的乡村娃子不一样了。因为长年在不见阳光的私塾里读书,肤色虽算不上白,但是那种洁净的蜜色,端坐着不说话的时候也让人面前一亮。
明天多了一碗鱼汤和炒鸡蛋,香味扑鼻,大人们出了一天的汗,早就饥肠辘辘,这时候只顾着填饱肚子,几个小孩也吃得鼓起,没人说话。
小李氏也说:“比来柳筐在镇上卖得好,我早晨抽暇就编,到时候让大山拿到镇上集市去卖,攒攒也能赚几百文。”
方启明在一旁镇静地叫道:“让弟也去!娘你不晓得,弟可聪明了。我就在家里读了一两遍《三字经》,弟就能背前面二十句了,如果弟去读书,必然能考上秀才!”
方大山和小李氏的神采都不太都雅,还是小李氏说:“孩子读书是大事,我们眼皮子不能那么浅,家里就两个男孩儿,长庚还小,只要能供得起一天,小明就得上一天。”
最后老李氏一锤定音,让方启明再读一年,如果实在不想读,就送到镇上药房里头做个学徒,好歹认了这么多字,不能华侈了。
方大山瞥见方启明缩着脖子低着头跟在小李氏身后,不消想都晓得这兔崽子干了甚么功德。碍着老二家在一旁看着,他有些难堪地朝方启明低声喝了一句:“如何返来了?躲屋里干甚么?”
方长庚合上书,认当真真地背了一遍。天晓得他连用饭的时候都没有松弛,一向在内心默背,现在已经能背得非常流利了。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