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六章 两年之约[第1页/共4页]
“可惜啊。”陈登也是一叹,问道,“不知崇如是何筹算?”
“是!”刘墉一拱手,饮了一口茶,神采凝重,便将救援献帝的过程详详细细地说了一遍。
“崇如早该如此了。禅经有云,人贵自主,勿依靠人,勿强求人,别人不管亲疏,皆不成依靠。”陈登点头一通奖饰,又问道,“不知崇如对将来是何筹算?”
刘墉摇点头,意气纷发隧道:“此事功亏一篑虽令小弟义愤填膺、悲伤欲绝,却也令小弟惊醒。事事求与别人,事事服从别人,有的或能言听计从,有的倒是弃之不消,更有甚者反而防备于你,伤害于你。小弟算是看明白了,求人不如求已。《易经》上也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因此小弟已下定决计,从今今后不再跟班任何一方,而是自主门庭,自已当一回家,做一回主,我就不信,离了别人,我刘墉就不能重振大汉,实现国度一统?”
“想不到天下竟有如此少年英才。”陈登一叹,又道,“孔明之策揆情度理,运营精密,可说建功立业之雄图伟卷。不过依为兄之见,崇如依此策行事只能三分天下而成鼎足之势,却难称霸诸强,遑论答复汉室、重振朝纲了。”
刘墉点点头道:“我虽不在许都,也猜曹丞相定是采取了陈元龙之策。”
陈登点头道:“华先生也是如此警告于我。他还说,此次只是驱杀了腹中的成虫,虫卵却未肃除,今后仍会复发。并且此虫极是古怪,再孵出的成虫却不能照原方下药,不但无用,甚而有害,需另寻他法。”
“崇如过誉了。”陈登叹了口气道,“那孙策英勇非常,有他亲身坐镇领兵,麾下众将士便勇气百倍,状以下山猛虎,为兄也是不敌啊。”
这一番话说得刘墉哑口无言,好半天赋感慨道:“看来我还是想得过分悲观了。小弟此次真是不虚此行。”又一脸诚心肠对陈登道:“小弟此次来广陵最大的心愿便是恳请元龙能帮手于我同谋大计。”
“但是曹丞相即便出兵驰援也需多日,陈元龙缺兵少将又如何抵挡得住?”
陈登平静自如隧道:“其一,‘跨有荆、益’与‘外结好孙权’之间如何弃取?荆州利尽南海,西通巴、蜀,向东可顺江而下直面孙吴,向北可出兵宛、洛,虎视中原,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孙权雄才伟略、目光如炬,如此首要之所又岂能拱手相让?”
陈登传闻献帝已到樊城却被刘表阻之不进,暗自感喟,说道:“为兄还觉得曹仁是在半道大将圣上追归去的,哪知真相竟是如许……”呆了半晌,陈登又问道:“崇如经此一事,仍要跟班刘备么?”
陈登沉思一阵,对刘墉道:“崇如,我俩定个两年之约如何?”(未完待续。)
陈登接过来一看,惊诧道:“圣上封你为荆州牧、益州牧?”
刘墉不由一呆,只听陈登又道:“其二,待天下有变,则命一大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崇如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难啊!荆、益两州相隔万里,更有崇山峻岭层层隔阻,两路兵马如何相互照应,如何协同作战?”
这段时候恰是刘墉、关羽赋闲许都,被曹操雪藏不消之时,两人对外界动静知之甚少,对广陵之战更是无知无闻。刘墉便问道:“老丈,不知陈元龙是如何压服曹丞相,又是如何应对孙权重兵的?”
刘墉点点头,与孙策修好这条战略还是我献给曹操的呢,又道:“厥后,孙策遣使入城,陈明短长,华歆无法只得举城投降,因而江东六郡尽归孙氏,疆宇安定,丞相闻之也是赞叹不已。只是孙策心高气傲,不听劝止,执意单骑外出打猎,不想竟死于宵小之手。一代英杰,壮志未酬却死于非命,真是可惜了!”说到这里,刘墉不由看了下小乔,岂料小乔也正望向他。两人悄悄一点头,心有灵犀,都想到人生如戏,既为大乔躲过此劫而欣喜,又为孙策早死而感慨。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