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章:行途(下)[第1页/共2页]
中间一个年纪稍长的衙吏轻声安抚道:“不消如此严峻,你做的已经够好了,我们义安县就这么大点处所,清算的在标致也入不了那些将军的视线。”
许司茂看着车队缓缓进县,长舒一口气,内心早就把本该站在这里驱逐的县令骂了个痛快。
年青小吏点了点头,看到那龙头大旗已近在面前。
函谷关起于三千昆仑山脉之上,巍峨宏伟,险要天成,当初动用民工十万,开山辟谷,天子又亲身南下寻来隐居多年的搬山一脉,请出数百搬山神将,用时十五载将北阴山夷为高山,在旧址上修建函谷关。西通凉州之路只此一条,开东西二门,建角楼四座,与山并肩,而主楼更甚一筹,登高望远,可踏云瞰鸟,百年来不知多少文豪不吝一掷令媛,只求一登函谷关主楼,作首被人津津乐道的千古绝句。
仿佛认识到本身言语有失,袁蒙刚想开口挽救侯霖却打断他道:“不甘心的事又岂能做好?能人所为非侯某之愿。。”
“驿馆可清算安妥?”
他身后一个年青小吏严峻的脸都白了,听到常日来颇是峻厉的县丞大人扣问,仓猝作揖:“已备好,小的又命人从山上寻来几只野鸡,怕提早宰杀了不新奇,等将军们安设后在宰。”
侯霖早就又将那身大红官服压箱底去了,一身素白跟在袁蒙身后转悠,看着从见到许司茂以来一向一张死人脸的袁蒙感觉奇特。
侯霖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对于比起在车队中获得言语权而说,那暴民各处,被中原视为荒地的凉州更让他上心。
“嗯。”于一锐对着身后的亲兵使了个眼色,亲兵心领神会,跟在信使前面一同走了出去,左手搀扶着信使,右手按到了腰间的刀柄处。
袁蒙置若罔闻,纵马从这带着一群官吏行拜礼的许司茂身边走过,连头都未曾低下,只扬起一片灰尘将许司茂的红顶溅脏。
“见机行事吧!”迷含混糊中嘟囔出这么一句,随即便睡着了。
函谷关。
密函上寥寥数字,却让于一锐多年都未放下的心提的更高。
那年青小吏早就面白的惨无人色,鼓起勇气瞟了一眼那什长马肚旁悬着的铁槊,刹时又低下头。只听到那衙吏小声一句:“真是委曲许县丞了。”
袁蒙为了制止难堪,也是尽量和侯霖保持着间隔,这点上两民气照不宣,偶尔碰个面也都点头表示,没人开口,但几个什长见到侯霖的态度较着比之前恭敬了很多。
如果说长安城是天下第一城,那函谷关则就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雄关。
“下官义安县县丞许司茂拜见将军!”
泰天三年大旱之灾,同年七月江南数王谋逆,安稳了百年的大汉江山半晌就乌云密布,那些早被宦海纷争蒙蔽了济世之心的人精们莫非没一个感觉奇特的么?
十年布局,搅动风云。
朝中那些位极人臣的故乡伙们谁不记得那一袭白衫至长安?连现在被誉为千古圣皇的广文帝都亲身在未央殿外一睹白衫风采,当着三公九卿的面赞其今后必成大汉复兴的股肱之臣,不知多少大师闺秀为其倾慕。连广文年间以制衡术闻名的大司徒李伯然都下榻彻夜高谈,直至拂晓时,李伯然对这个比他小三十岁的年青人恭敬一拜,颤动长安。
“谢将军!小人先行辞职。”
许司茂点头,年青小吏仿佛已经风俗了这类问答,低下头默不出声。
他对身边高他半个头的郑霄云贴耳说道:“这些天的打仗我对袁都尉虽不敢说知心知底,但他也没这么大的官架子啊,难不成这老头之前抢了他老婆?”
“回将军,六日前郡丞大人让小的务必在七日内送到将军手上,小人一刻都未曾停歇,路上换了六匹马,除了我以外没人其别人晓得。”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