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国士之风[第1页/共2页]
张昭又道:“刘琦尚能在南阳大破曹仁,届时多数督再拿不下淮南,其若无懒惰之心,便是不敷以统领江东人马,当另择贤达代之,不然图谋中原永无光阴矣!”
鲁肃蹙眉道:“伯符托孤于都督及子布,若你二民气生嫌隙,伯符泉下有知,心何安哉?”
鲁肃沉默,他与周瑜也是挚交,晓得他的为人,既有决策,便难以劝说,只好问道:“淮南战事,公瑾觉得如何?”
周瑜略作沉吟,叹道:“刘琦鹊起荆州,我取西川已然有望,唯有北进中原,取广陵、定淮南,酬伯符未尽之志!”
这段时候他忙着筹措结婚之事,诸葛瑾作为女方媒人随乔玄去庐江故乡,一小我忙得不成开交,此时才感觉周瑜有些非常。
周瑜神采微凛,蹙眉道:“南阳与汉中,山川相隔,门路险阻,又有上庸、西城二地?张鲁闻报退兵,也比刘琦先回,安能奇袭汉中?”
提起广陵,鲁肃也是一阵感喟,这是孙氏悲伤之地,先有孙权被陈登吓退,后有孙策备战遇害。
“有些事,是没法说清的!”周瑜却感喟点头,俄然笑道:“若果然有能统领江东之人,我倒愿今后归隐山林,带着伯符灵位,散舟于长江大海。”
孙权恍然,慨然赞道:“明公真乃国士也!”
“某受伯符之托,安保江东,自当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张昭惊诧,孙权明显非常顾忌周瑜执掌兵权,怎得又变了态度?
孙权能十八岁坐稳江东,成为一方霸主,并不但靠孙策留给他的班底,本身也有机谋手腕,不然孙策岂能放心将基业交到他手中?
跟着春秋增加,这类危急感便越激烈,不是他不信赖周瑜,而是手中没有兵权,总感觉被架空一样。
如果当时胜利,趁着袁曹对峙官渡,孙策直入徐州,横扫中原,现在又是如何的局势?
“江东霸业,岂能倚仗外人?”周瑜冷然一笑,言道:“来日我自会伶仃宴请刘琦,商讨此事,叫曹贼得空东顾。”
特别合肥得胜,孙权在军中的声望跌到谷底,本日世人分歧推举周瑜统兵,竟无一人想到让他亲身挂帅出征,鼓励全军。
鲁肃思考半晌,言道:“先前子瑜到襄阳,曾闻张鲁遣使与刘琦交友,同谋取西川之事。本日刘琦却又说是出兵救刘璋,我看此中必然有诈,荆州出兵是假,恐张鲁攻益州,刘琦却袭厥后,汉中不保矣!”
但统统也只是想想罢了,鲁肃言道:“若刘琦果然意在汉中,恐偶然进取中原,本日堂上之言,未可尽信。”
未雨绸缪便是孙权的好处之一,用人都是颠末沉思熟虑,江东安危兴衰,可不能全系周瑜一人身上。
周瑜点头笑道:“吾心之于江东,日月可鉴,吴侯自知何惧别人群情?”
周瑜遥向空中抱拳,看向鲁肃轻笑道:“周郎还是昔日的周郎,但吴侯早已不是当年阿谁十八岁的懵懂少年,他已长大成人矣!”
鲁肃心中一动,叹道:“吴侯胸藏壮志,故意开辟江东基业,此时更该君臣一心。都督如有难言之隐,肃愿往主公及吴侯处申明,万不成因小我义气而误大事。”
周瑜仰天一声感喟,缓缓道:“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此生何憾?周某俯仰六合,全节尽忠,但求问心无愧罢了!”
鲁肃忙道:“文武反面,实非江东之福。都督若不肯屈尊,肃愿设一席,请二位到府下相聚,说和此事。”
周瑜叹道:“迩来诸事繁多,令我心神不宁,忽视一事。先前甘露寺请张公互助,不料反被刘琦热诚,过后我竟忘了向其解释赔罪,必是叫子布曲解,是以挟恨在心,是我粗心了。”
出征合肥时,孙权发明,那些兵士并不直接听令于他,江东武将都各有私兵,这是个极大的隐患。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