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田边断案(上)[第1页/共4页]
两人皆道:“小人妻日夜在家织布不辍,左邻右舍皆是人证。”
“是用棍棒打的?”
――
他低声问乡吏和时髦:“坐在乡民前边的这位就是荀君吧?”
“董仲舒说:‘君子原心,赦而不诛’,以为不当坐。”
第二更。这一更是补上蒲月二号的。
“‘君子原心,赦而不诛’?”这个功曹书佐是标准的儒家后辈,对这句话非常附和,点头说道,“不错不错,正该如此!”心中想道,“县中有人说荀君刻薄好杀,任乡有秩不敷一月便尽灭第三氏,――他恐怕是不会同意君子原心的,也不知会不会将这程三之子赦而不诛?”
“噢?不是成心的?此话怎讲?你细细道来。”
荀贞也是一副难堪的模样,摸了摸帻巾,很无法地说道:“抢缣时没有人证,你们出门时也没人看到,这该让我如何判呢?”皱着眉毛想了会儿,说道,“罢了,罢了,遵循时价,一匹缣布值钱不过数百,你们为了这戋戋数百钱争论不休,让我滋扰,又是何必?如许吧,将这匹缣一分为二,你两人各拿一半,我再别的给你二人别离补上三百钱。如何?”
旁听的功曹佐史对时髦说道:“不料此案竟有此盘曲。……,时君,闻听你是乡父老宣公门下的高才弟子,学的是阳翟郭氏家法,必定精通法律,以你看来,此案该如何鉴定?”
程三拉着他儿子,两人连连叩首。他接着说道:“小人之子一贯孝敬,又怎会殴我?明天他打我这一下,实非成心。我挨了一棍后,这王甲便大声大呼,说我儿子殴我,拉了我们去官寺告状。去官寺的路上,刚好见荀君正在此处审案,因不敢打搅,便相候在侧,等候至今。……,荀君,小人之子真的是因为失手才打住了我,求荀君开恩,宽恕他的罪恶。”
荀贞心道:“看来这年青人便是程三之子了,却又为何告状的不是程三,而是王甲?听这程三所说,王甲清楚与他有仇,他两个是方才打过一架的啊。怪哉怪哉。”定下心神,不疾不徐、和颜悦色地问道:“我且来问你,这年青人便是你的儿子么?”
“恰是。”
“王甲告他殴父,是否失实?他打了你么?”
“没人看到。”
王甲叫道:“程三,还说你的儿子没有殴父!你头上的包是谁打的?”
“如何?你不敢说了?在荀君面前,你敢扯谎扯谎话么?你奉告荀君,你头上这包是不是你儿子打的?”
两人和那乡吏走近,恰好闻声荀贞开口问道:“你说这匹缣布是你的,你又说这匹帛是你的。空口白牙谁都会说,证据安在?……,你们两个如何证明这缣布是你的?”
时髦沉吟半晌,想起来了一件事,说道:“我记得前朝董仲舒所作的《春秋决狱》中有一案与此类似。”
程三答道:“是。”
四十多岁的那人答道:“当时路上没有行人,只要我和他。没有人证。”
荀贞也是一惊,不觉坐直了身子,打量告状的三人。三十多岁的此人黑面短须,左边脸颊上肿红一片,看模样像是伤痕。四十多岁此人黄脸长须,额头上起了个包,右眼乌青,也像是伤痕,观其边幅,和阿谁二十出头被告“殴父”的年青人有几分类似。打量过了,荀贞心中生疑,开口问道:“你二报酬何皆脸孔青肿?”
1,判例。
程三嗫嗫嚅嚅,说道:“打是打了一下,……。”
在我国早在周朝,就有效“判例”断案的事例。秦的律法中有“廷行事”一说,廷行事即判案成例。汉承秦制,在除了依法断案外,也有很多依“判例”断案的案例。西汉孝武帝时,“极刑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比”,就是故事、前例的意义,也即“判例”。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