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赐字[第1页/共3页]
前汉戴冠不加帻,本朝风俗,戴冠要加帻,帻耳的是非与冠相称。荀贞抚额,发笑说道:“闻族父相召,一时心急,竟将帻巾忘了!……,文若,你再等我半晌,顿时就好。”提起广大的儒服,回到后院,未几时,加了帻巾出来,远远的就对荀彧笑道,“如何了?”
“仇览少年读书,四十岁的时候方才被县召补吏,选为蒲亭长,任职后,劝人生业、整治剽轻,躬助丧事、赈恤孤寡,令后辈群居、使之向学,整整用了一年的时候,处所上才‘大化’。并因以德行感化不孝子陈/元,乡报酬之谚:‘父母安在在我庭,化我鳲枭哺所生’。是以才隽誉远扬,被王涣听闻。……,你年不过二十,任繁阳亭长不敷两月,虽稍有隽誉,但如何能及仇季智?”
荀绲毕竟年纪大了,说了会儿话精力就有些不济,荀贞识相,不等他发话,主动告别。由荀彧陪着出了堂门,正待往外走时,荀彧说道:“四兄,不知你现在可有空否?”
荀贞对他执礼如此的恭谨,不止是看在荀彧的面子上,更也是因为他在族中的职位。
“我这刚进家门,族父就晓得我返来了?”
荀贞没有就此起家,而是再拜顿首,说道:“贞明天受县君之召,未时方到县里,刚从官寺返来,正筹办来拜见大人,即蒙大人呼唤。……,请恕罪!”
“县君欲擢你为主记,你如何应的?”
……
“如何?”
“文若?你如何来了?”荀贞又奇又喜。他早想与荀彧处好干系,只是一向不得机遇,两人虽同里居住,又有本家情分,但一向来见面的机遇未几。他说道:“你可真是个稀客!前次我返来,去你家拜见族父,刚好你们去了许县,没能见着。……,甚么时候返来的?”
“人要衣装”。荀贞的根柢本不差,荀氏的基因好,高阳里诸荀皆边幅堂堂,他本来穿戴亭长的服饰时已然不俗,此时换了长衣博袖的儒服,腰间束带,高冠丝履,更是令人面前一亮。
“我有一个阳翟来的朋友想见见你。”
荀贞迎出去,见此人年约十七八,身材长大,边幅秀美,穿戴一袭黑衣,未近及前,先闻淡香。不是别人,恰是荀彧。
他想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在繁阳亭做的那几件事,买桑苗也好、安抚孤寡也好,本质都是为了拉拢民气,以打造班底,幸亏将来的乱世中保全自家性命。却没有想到,竟然是以先获得了县君的赞誉,又继而获得了‘族父’的赐字,窜改了他对我的观点。”欣喜之余,不免又有点利诱,“只我在繁阳做的那点事,就能有如许的服从?得县君赞美尚在道理当中,但荀氏名流辈出,又怎会将我这点小小的成绩放在眼里?”
想当初,他才任亭长时,族人多不睬解,荀绲一脉虽没说过甚么,但想来也是藐视他的,或许只是碍於荀衢的脸面才没有出言制止。他任亭长后第一次回家,来拜见荀绲的时候,荀绲宗子对他的态度不就淡淡的么?
“是。”
荀贞话音未落,回想起来刚才进高阳里的时候,在巷子里遇见了荀彧家的一个小婢,能够就是阿谁小婢给荀绲说的。现在荀氏族中,荀绲的声望最高,他有召,不能不去。荀贞利落地应道:“好。等我换过衣服,就立即去拜见族父。”
“好了,我们走吧。”
“还站在门口何为?快进院来!”
字是写在帛上。荀彧交给荀贞。荀贞展开旁观,见上边古朴的篆文,写了一句话,恰是荀绲刚才说的那一句“谦,德之柄也”。这看似只是一幅字,但荀贞心知,代表的含义就太大了。
荀绲点了点头,说道:“你能晓得这点,不枉是我荀家后辈。”把荀彧叫到案前,表示把他刚才写的字拿起来,对荀贞说道,“我大哥了,族中又子侄浩繁,之前少与你见面,和你说话也未几。这幅字,你且拿去,要以之自勉。”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