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兵力和粮草的较量[第1页/共3页]
而别的两千没有参与泾县之战的江东兵,在裁汰老弱以后,只留下了一千士卒。
管仲在为齐桓公提出“官山海”,也就是“盐铁专卖”的富国之策时,曾经为齐桓公算了一笔账:
这一千人被弥补进了黄忠麾下,以弥补黄忠给贺齐拨调了一千士卒后的缺额。
固然多不谙规律、不识号令,只要多加练习,袁耀信赖他们总有一天能成为他想要的“丹阳精兵”!
是以袁耀部下便有了三个满编的校尉部,每部三千人,总计九千兵马。
在讨伐泾县前夕,袁耀便用心安排已经投奔本身的四名江东及其所部两千江东兵留守丹阳,而带别的六千江东兵出征。
袁耀固然是理科生,不懂物理化那一套,但他地理知识很不错。
山能够采铜炼铁。昔日吴王刘濞富甲天下,便是因为在豫章山中采铜铸钱,又以盐取利的原因。而刘濞之以是能武装二十万军队,也是因为吴越故地多铁资本的原因。
因为目前袁军在丹阳每个月要耗损的粮草,已经达到了惊人的两万三千斛!
待世人走后,袁耀站起家,目光定在偌大的江东舆图上,内心策画着本身与孙策的兵力对比。
他们的来源也极其庞大,有山里的土著、吴越故国遗民、汉武帝期间迁徙闽越瓯越部族的流亡者,以及因为灾乱战祸而遁入山中的出亡汉民等等。
是以从魏晋以后,东南再无山越部族。
而祖郎所部,在裁汰老弱以后,仍有三千之众。
袁耀最后还是没有对黄忠生机。
总之,南边虽不能像北方那样组建大范围马队,但却能使士卒个个披坚执锐!
这些生于山中,善于山中的粗粝山民,出精干的比例远远高于在高山耕作的汉民。
一方面黄忠本身也认识到了弊端,主动出声认错。
袁耀挟胜之威,以作战不力的罪名,敏捷剥夺了好几个江东军侯的军职。
除了黄忠、甘宁、太史慈这三员汉将,袁耀在丹阳这边,另有祖郎这员山越将领。
要晓得,孙吴政权但是颠末端前前后后数十年残暴征讨,终究才完整安定山越。
乌程毗邻太湖,不但可觉得袁耀供应可观的粮米。到战时,也能够威胁半个太湖平原的收成。
固然兵力差异有点大,但袁耀却没体例在丹阳扩放逐力了。
而裁汰下来的溃兵、老弱也有两三千人,固然这些人留着也耗损粮草,但袁耀必定不会把这些人白白放归江东。
启事还是在于东南开辟程度太低,就算你现在冒着路途艰险,把数十万山越之民都迁徙出山。
在太史慈招揽旧部返来后,袁耀又将许定和袁武划入太史慈帐下,使其怀义校尉部兵力达到三千之众。
但只要一遇灾年战事,总会有人跑回山里回避赋税和兵役的。
吴越之地,东临大海,西抱群山。
而后代的江西全境,即东汉的豫章郡,现在恰好就在袁耀的节制之下。
因为多食谷类豆类的原因,这些山越兵士耐力超凡,个个都是一等一的精兵坯子!
祖郎所招安的万余户山越部族,对于数以数十万计、乃至百万计的山越之民来讲,只能算是九牛一毛。
在接管袁耀的招安后,祖郎便是献兵纳城,表示对袁氏忠心归顺。
别说戋戋四万军队,就算是供应十万雄师,也不是题目。
袁耀信赖只要本身一统江南,操纵好盐铁之利,何尝不能北定中原!
眼下在练的山越精干,已有四千之众。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