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沿边屯垦[第1页/共3页]
第一次来到乾清宫东暖阁的吴惟英,见到天子与内阁大臣们都已在坐等待,赶紧跪下施礼,说道:“臣恭敬侯吴惟英叩见皇上,拜见李阁老、徐阁老。”张惟贤,也是施礼如仪。崇祯天子令这两人免礼落座。
究竟上,崇祯天子也是第一次见到吴惟英,第一次听他提及这个设法。但是毫无疑问,这个设法很好,视野很开阔。
设立理藩院的事情议定三天以后,英国公张惟贤带着恭敬侯吴惟英觐见。因为这个事情绕不开内阁和礼部,以是崇祯天子也传了正在忙着与三法司集会重审梃击案、红丸案的李国鐠,以及忙着筹办崇祯元年恩科事件的徐光启。
“臣觉得,现在诸部温饱,陛下恩准开边互市之际,也可招募诸部情愿归附者,南下沿边安设,或转牧为耕,或征募为军,以屯垦之粮,调换诸部之牛羊马匹,各得其利,则不相害。若陛下担忧更北部诸族南下袭扰,臣请重开塞北沿边诸卫,营州、开平、东胜、大安、会州乃至大宁。陛下重开边门,听凭关内流民前去屯垦,所开荒地,皆归其自有,朝廷发赐与农种耕具,而不取任何赋税。臣觉得,久而久之,关内失地流民,必定会如同涌向京畿一样,流向塞北沿边之地。”说到这里,在坐诸臣都是看向天子。
崇祯天子还在思虑利弊间,只听李国鐠说道:“塞北沃野万里不假,稼穑院番外作物良种,想来也能移种塞北,但现在塞北诸卫之地空置多年,塞北诸部多有侵犯,我大明如果重开塞外之地,恐怕不免会与塞外诸部抵触,若塞外诸部袭扰,若那边之?再说塞外苦寒,愿往屯垦之民必少,朝廷旨意既下而民不肯往,徒损朝廷颜面。臣请陛下三思。”
但是,现在的塞北固然人丁希少,但却局势庞大,近边之地当然有蒙汉混居的地区,而略微远一点,则是蒙古部落的天下。
这几个处所,曾经都搞过开边互市,边外蒙古部落也较多,相干的事件也熟谙,以是算是比较轻易搞起来的几个处所。
崇祯天子听了这话,看着吴惟英说道:“既然如此,吴爱卿有何设法,一并说来听听吧。”
目前一共是四周:一个是位于辽东镇和喀喇沁诸部交界的营州后屯卫,另一个是万全都司北部长城外侧的开平,第三个是大同与归化之间、位于长城内里的东胜,第四个是陕西三边之一的延绥镇与河套鄂尔多斯诸部比邻的榆林卫城。
等统统人都坐定,崇祯天子看了看世人,然后说道:“张爱卿,明天内阁李爱卿、徐爱卿两位阁臣也在,你先说说你和吴爱卿对于理藩院的设法。”
后代河北昌隆、承德、隆化等地人丁麋集、工农业生长也很不错,申明这片地区还是很有生长潜力的。
这时,徐光启说道:“陛下,恭敬侯所说很有见地,稼穑院确有耐旱又耐寒的高产番邦作物,长城表里固然气候有所不同,但是想来莳植这些作物应当不是题目。加上塞北沿边一带,也曾是我大明的属地,人丁户口过百万,而良田沃野上万里,只是百余年来,塞外诸卫接踵内迁,人丁日稀,加上气候有变,方才显得不宜耕作。臣看,恭敬侯所言有理,朝廷移民塞北沿边一带,屯垦莳植,既可大大减缓关内流民题目,也可减轻京畿直隶屯垦安设压力。”
吴惟英躬身施礼,说道:“皇上,臣传闻,现在北直隶募民屯垦已然开端,将来还要畴前来屯垦的饥民当中招募新军。臣觉得,陛下此策实在是天纵贤明,一来处理了北直隶地盘荒废、粮价高贵的题目,二来也处理了饥民流浪失所、滋长盗匪的题目,真可谓是一举多得。臣此前居家闲住多年,期间多以读书自娱,臣传闻长城以北、塞外沿边之地,自汉朝以来即为我中国国土,隋唐之际尤其富强,只是到了北宋,才沦为蛮荒。现在我中国人丁千万,而塞北沃野却地广人稀,何不大移山陕流民以实塞外,平时耕耘,战时募兵。今后塞北又多一长城。臣传闻,通州稼穑院育出了新型番外物产良种,酷寒久旱之地,也可播种收成,如此塞北蛮荒也能够一变而为良田,臣请陛下开关移民,屯垦塞北。”说完,吴惟英躬身施礼。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