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一八一章[第1页/共4页]
返来的探马赶紧滚落上马,把马鞭往帐外亲卫手中一塞,便疾步掀帘而入单膝跪隧道:“大将军, 部属探听清楚了, 豫州的粮草走得太慢, 以是迟早退不了,部属已经传达了大将军号令;至于徐州北,部属顺着粮道,没见粮也没见人, 厥后部属各式展转探听,还是一无所得。不过关中补给的粮草已到,粮秣官正筹办盘点分发。”
众将虽有晓得那蒋北溟的,但这个时候此人忽要犒军,多少有些高耸,何况他一介商旅动静怎会如此通达,这其中盘曲也让人不能解。成去非看出世人的疑虑,起家道:
成去非按剑深思了半晌,探马方又道:“另有,这些人,有的对部属很客气,有的则非常鄙视,两方态度不同不小,部属看那些人,仿佛相处间也不是很和谐。”
趁着如厕的机会,蔡元悄悄同长史私议几句后,把一亲信家奴唤到跟前,私语一番,方快速提笔写了封书牍,交给家仆。家仆塞进衣中,仓促而出,并无人留意。谁会故意发明刺史大人的公子身侧少了一家仆?
此言一出,中书令张蕴便道:“臣觉得不必小题大做,蔡豹其人生前循分守己,勤于王务,他的儿子既给今上发来密奏,可见忠君之士大有人在,其他有些谨慎思的,朝廷该当以安抚为主,不如就此顺水推舟,让蔡豹其子袭刺史一名,蔡豹部下那一世人天然不会再肇事端,今后机会成熟,朝廷再另遣人也何尝不成。并州之患尚未除,不是妄动兵戈的时候,请今上决计。”
夜深人静时,宫中杳杳钟鸣忽起,传到乌衣巷,传到长干里,传到该传的任何一处角落中。
少年人的笔力还稍稍显弱,可在是否盘据一方的大事上,少年人却表示出了同春秋不相称的主意。英奴晓得蔡豹老年得子,这蔡元也不过就是十六七岁的风景,英奴拈着这份奏章,于错愕后终还是有几分欣喜,并州接连大捷的战报也还在案头,成去非的功业仿佛很快就唾手可得,光复失地之快,已超出江左预感……英奴打叠起精力,细心又看了遍蔡元的密奏,回身叮咛了近侍几句,近侍忙不迭去了。
喝彩鼓噪声顿起,少年人只好佯装先接掌了军权以及刺史大印虎符等物。
“既如此,我临时听将军们的。”
“刘大人此言有理,徐州乃我扬州北面樊篱,倘生变于肘腋之下,扬州危矣,孰重孰轻,请今上决计。”
王师借道平并州之乱时,徐州方闻凉州那边周将军病逝,中枢随即命凉州刺史李牧之子扶柩归京,这此中意味再较着不过,现在,蔡豹大人病逝,更引得一些人担忧不已,这恰是江左世家的绝好机遇,他们毫不肯让一个只挥塵谈玄之人来统领北徐州,他们亦没工夫陪其曲水流觞诗酒酬酢,灯前舞,醉后歌,这些于他们陌生且悠远。凡上点年龄的将士,模糊记得,嘉闰年间,江左虞家曾有人长久领徐州刺史一职,徐州是建康北面流派,常有边地流民因战乱灾荒逃亡至此,被编入军队,很多人皆流民出身,他们推戴的必定是能让其吃饱穿暖安身立命的统帅,而绝非那些疏忽徐州民意,只会享用北地胭脂风情的江南蛮子。虞刺史那句“今天下承平,汝曹能挽两石弓,不若识一丁字!”的调侃口气犹在耳畔。忍气吞声的徐州将士,曾不止一次在夜间举着火把,立于寒意逼人的夜风当中,为那些烂醉而归的江左少年郎们照亮回府邸的大道。那些少年郎皆是虞家人幕僚,世人的暗里抱怨终积羽沉舟,比及一场□□起来时,虞家人狼狈渡江而回,天子仓猝下诏,徐州才又垂垂重回安宁。
天子夜召群臣,诸人慌乱,跌撞间赶往内宫的路上,问起小黄门,无人晓得,百官只猜想当是太后薨逝这等大事,才值得这般大张旗鼓,而面无波澜的天子如常坐于上位,仿佛在宣示着,事情并未严峻到这一层。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