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清亡明灭五十年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明代大型军事类书――武备志[第1页/共4页]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武备志》由兵诀评、计谋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部分构成。

简朴地说,茅元仪在《武备志》中表示了要加强武备,富国强兵等思惟。他以为:“人文事者必有武备,此三代之所觉得有道之长也。自武备弛,而文事遂不成保。”(《自序》)他痛斥当时的士大夫不习兵事,遇有战事就惶恐失措,束手无策。他提出:“惟富国者能强兵“(《军资乘・饷・序》)。他还主伸开矿、屯田,生长经济,军队必常常练习,以为:“兵之有练,贤人之六艺也。阵而不练,则土偶之须眉耳”。在国度防备上,他主张边、海、江防要并重,不能有所编颇,使仇敌有机可乘。他还熟谙到物极必反的事理,指出:“夫极盛者,必极衰,天道然也”。“然衰极则盛,理之常也。”他用这一究竟际证乱世暗藏危急的事理,劝说朝廷复兴武备,进步警戒。他对历代的兵制,兵器等有自已精炼的观点。如要批评兵器时说:“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少林之说莫详于近世新都程宗猷之阐宗。”指出了各种兵器的渊缘。

手腕诀评》和《计谋考》外,都有大量附图,活泼形象,使我们能够在数百年后看到当代兵器、车船等的形制以及山川河道的概貌。其次,《武备志》也有必然的理讲代价。总的说来,《武备志》是历代兵学服从的汇编,固然包含的军事思惟非常丰富,但不能把它们看作是茅元仪的思惟。但是,在序言及评点中,也能够看到茅元仪的一些军事思惟以及他精炼的观点。

《阵练制》四十一卷,由“阵”和“练”两大部分构成,前者夸大要详细,后者夸大要浅显合用。“阵”下又分九十四个细目,附录三百一十九幅阵图,详细证载了从先秦至明朝各种阵法阵图。茅元仪以为,当代阵法失传,先人便胡编乱造。他把这些图绘制下来,目标就是要副本清源,以正视听。“练”又分选士、编伍、悬令教旗,教艺五个部分,详细地记录了士卒的选练体例,此中包含士卒的提拔淘汰,车、步、骑、北兵的编伍,奖惩赏法规,教兵体例,兵器练习等。内容多采自《太白阴经》、《虎钤经》、《行军需知》、《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兵法。

《武备志》的编者是明朝的茅元仪。茅元仪,生于1594年,死于1640年。他是归安(今浙江吴兴)人。自幼喜“兵农之道”,曾任经略辽东的兵部右侍郎杨镐幕僚,并遭到兵部尚书孙承宗重用。崇祯二年(1629年)因军功升任副总兵。今后又开罪遣戎漳浦(今属福建),郁郁而死。他多次上书朝廷,阐述强大大计。前后堆积兵法二千余种,用时十五年,终究完成了《武备志》这一着作。《武备志》是中国当代字数最多的一部综合性兵法。全书二百四十卷,约二百万字,附图七百三十幅,被当代人称为是“军事学的百科全书”。此书是茅元仪有感于明朝国运式微,政治*而后金政权日趋强大,屡犯边疆的情势有感而作的,用世之心非常较着。

总而言之,《武备志》是一部以质料代价为主,理讲代价为辅的大型质料性着作,它既保存了当代大量的军事质料,为我们供应了可贵的质料,同时又为我们供应了无数的线索,称为当中国当代的兵宝贝库实不为过。但是,因为茅元仪耐久与清政权处于敌对阵营,加上他为抗击后金政权,保卫明朝的着书目标,书中又有很多对女真族和后金的不敬之语,所

茅元仪(1594~1644?),字止生,号石民,归安(今浙江吴兴)人,自幼“喜读兵农之道”(《石民四十集》卷69),成年熟谙用兵方略、九边□塞,曾任经略辽东的兵部右侍郎杨镐幕僚,后为兵部尚书孙承宗所重用。崇祯二年(1629),因军功升任副总兵,治舟师戍守觉华岛(即菊花岛,今辽宁兴城南),开罪遣戍漳浦(今属福建),忧愤国事,郁郁而死。他目睹武备废弛状况,曾多次上言强大大计,堆积兵家、法术之书2000余种,用时15年辑成《武备志》。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


相关阅读: 寸芒    绝美女总裁的贴身高手    我在火葬场工作的故事    最强护花狂医    北京,让我再次遇见你    水浒之特种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