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用功[第1页/共3页]
不过,秦老先生这只是为孙女发蒙罢了,还是二次发蒙――传闻是已经教过一次,但桑姐儿不大爱听,只把书背熟了,事理没听明白,现在书也给“忘”了,只能重来一次――很多事理不会讲得太深,跟王复林等筹办考科举的士子们不能比。他筹算只教孙女些外相,等将来孙女儿长大些,学问也有长进了,再往深里讲授。现在他也不要求孙女儿把他讲过的内容全都熟记下来,但要她起码得记着一半以上,别人提起的时候,她要能听明白人家讲的是甚么话题。
进城后,他颠末西街时,看到珍宝阁门口有人在肇事,看热烈的人围了一圈,一时猎奇之下,就叫家里下人去探听。那下人返来后报说:“是珍宝阁的小李掌柜卖了幅画给一个官,好象是新装裱过的,没裱好,出了不对,阿谁官的管家带人打上门来了,叫他赔钱呢。传闻那是幅古画,值上千两银子的,小李掌柜赔不出来,被人把店都给砸了。”
秦老先生这回就不附和了:“每日不过学上两个时候,又何来刻苦之说?她这年纪恰是好时候,难为她现在不再调皮了,情愿用心勤奋,又没有别的事情分她的心,这时候不学,甚么时候才学呢?”
不过,根本知识也不料味着无聊。秦含真现在每天都会听祖父讲一个时候的课,说是发蒙课,教的也不过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如许浅近的课文,但秦老先生身为名师大儒,讲起课来天然跟普通的教员是不一样的。
王复林嘲笑几声,就把这事儿抛开,自行回家去了。他家的马车与另一辆马车擦肩而过,他瞧见车辕上坐着的车夫穿戴气度,恐不是普通人家的仆佣,内心还嘀咕一句,但也没放在心上。
第二个分开的是于承枝,他家在绥德州城北面的四十里铺镇,家道尚可,到县城里雇辆车,再找个伴当在路上做保镳,就能归去了,也没甚么难堪的,年年如此早已风俗了。
秦老先生对孙女儿的这个风俗非常赞美,还常常对老婆牛氏道:“桑姐儿不但聪明,还非常好学勤奋,真真让我刮目相看了。可见孩子老是会长大的。小时候我们总说她调皮不懂事,现在她可不就慎重多了?”
秦含真笑嘻嘻地大声承诺了。
三名门生前后告别拜别,此中胡坤家住得最远,又没有代步东西,走得是最早的,但有秦家为他购置的棉衣,倒也不必担忧路上会受冻。
秦老先生这二三十年里不知教出了多少个秀才、举人。他这么说,王复林就感觉心定了很多,也能安下心来温书了。这时候,他父母打发了家中下人来接他,连马车也一并带了来,他就笑呵呵地带着行李,告别恩师、师母以及小师侄女桑姐儿,另有书僮浑哥等人,往回县城的路上走去。
固然秦含真定下了新的学习打算,但她的日子并没有太大的窜改,仍旧是每日练字、背书,学点简朴的针线活,陪祖父、祖母谈天。
这也难怪,不管她有多大的志愿,现在还是个小女娃呢,还在打根本的时候。不先把根本知识学好了,谈何学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古玩金石?
秦含真现在听课的时候,都会用心致志地听讲,有不明白的处所立即就问,下了课就顿时把知识要点清算一下,用笔写下来。有句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她现在仗着这个身材的天赋,能把祖父教诲的东西记个七七八八,但天晓得这是不是因为小孩子本来就记性好的干系呢?等她长大了,好记性还能保持下去吗?还是做条记更可靠。将来想要复习的时候,对着条记也比回想影象要可靠很多。
这全都是秦含真从祖父的门生之一王复林那边听来的,实在赞叹不已。倒是王复林于承枝等几个门生,都在光荣本身是拜了秦老先生这么一名名师。若换了在别家先生那边肄业,怎能学到那么多东西?而此中王复林因为前头有一名堂兄王复中曾经在秦老先生门下苦读,现在已经是一名翰林,经常觉到恩师教的东西非常有效,畴昔感觉恩师教的很多都是无用杂学的设法,早就抛到脑后了,还不止一次写信回故乡,叮咛弟弟必然要当真尽力地学习,千万不要轻视恩师教诲的任何一样学问。王复林服膺堂兄教诲,上课时老是最用心听讲的那一个呢。
请收藏本站:m.zbeen.com